[發(fā)明專利]一種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507261.6 | 申請日: | 2017-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6830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24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必信;熊壬浩;廖力;王璐璐;孔祥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8/74 | 分類號: | G06F8/7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劉傳玉 |
| 地址: | 210096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本體 設計 模式識別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主要用于軟件的逆向工程領域中設計模式的識別。設計模式提供了對軟件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組件或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改進的綱要,描繪了對彼此通信的組件進行組織的常見結構,可解決特定背景下的一般性設計問題。本發(fā)明使用描述邏輯進行設計模式的概念建模,并以此為依據(jù),構造本體類和本體屬性。從源碼中自動化抽取本體實例之后,將目標系統(tǒng)抽象與設計模式抽象進行比對的過程,轉換為使用本體查詢語言進行本體推理的過程。依據(jù)描述邏輯構造本體查詢語句,并使用推理機進行推理。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既有較強的表達能力,也能兼顧推理性能,提高了識別的準確度,使模式庫易于擴展和使用。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軟件的逆向工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設計模式提供了對軟件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組件或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改進的綱要,描繪了對彼此通信的組件進行組織的常見結構,可解決特定背景下的一般性設計問題。GoF(Gang of Four)將設計模式分為三類,即創(chuàng)建型、結構型和行為型,三者分別關注對象的創(chuàng)建、類或對象的組合以及類之間的交互。設計模式的識別對于提高軟件的可理解性和可維護性具有重要意義,是軟件重用以及軟件重構(Refactoring)的重要手段之一。
設計模式識別技術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的識別技術通常將目標軟件系統(tǒng)的抽象表示和設計模式的抽象表示進行比對,進而抽取出目標軟件系統(tǒng)中的設計模式。因此目標系統(tǒng)及設計模式的抽象是技術問題的關鍵。對目標系統(tǒng)進行抽象時使用的信息可分為靜態(tài)信息和動態(tài)信息兩類,前者是指調用、委托和繼承等類之間的結構關聯(lián),后者是指運行時對象之間的交互。如何提高識別精度、如何應對變體問題是當前研究面臨的兩大困境。為了提高識別的準確度,需要在信息抽象階段利用動態(tài)信息,同時使用精確的比對算法。為了應對變體問題,需要解決模式庫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問題。然而現(xiàn)有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精確度較低,模式庫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也不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背景技術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種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提高了設計模式識別的準確度,同時利用本體的可擴展性,增強了模式庫的可擴展性和可維護性。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將所有用于檢測的設計模式構成設計模式集合,對于設計模式集合中的每一種設計模式:
步驟1),對該設計模式進行概念建模,并使用描述邏輯進行表示;
步驟2),根據(jù)描述邏輯構造本體類和本體屬性,其中本體屬性包括對象屬性和值屬性;
步驟3),依據(jù)步驟2)中構造的本體類和本體屬性,從需要進行設計模式識別的目標系統(tǒng)中抽取本體實例;
步驟4),將步驟2)構造的本體類、本體屬性及步驟3)抽取的本體實例進行合成,構造完整的本體;
步驟5),根據(jù)描述邏輯,選取本體查詢語言,構造本體查詢語句;
步驟6),將步驟4)構造的本體以及步驟5)構造的本體查詢語句作為輸入,使用推理機進行推理,得到該設計模式的設計模式實例。
作為本發(fā)明一種基于本體的設計模式識別方法進一步的優(yōu)化方案,所述步驟2)中根據(jù)描述邏輯構造本體類和本體屬性的詳細步驟如下:
區(qū)分描述邏輯中的簡單概念和復雜概念,僅使用簡單概念構造本體類和本體屬性。
本發(fā)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
1.使用本體進行概念建模,可以在較高的層次上對設計模式進行抽象,同時,概念的復用十分有利于借鑒、融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0726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