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和汽車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502687.2 | 申請日: | 2017-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64638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0 |
| 發明(設計)人: | 童曉文;王力;寇世宏;葉遠林;王洪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8 | 分類號: | B62D25/08;B62D2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11138 | 代理人: | 呂耀萍 |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后備 框架 汽車 | ||
技術領域
本公開是關于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是關于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和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的后備箱主框架對于抵抗汽車扭轉變形及彎曲變形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三排座椅的中大型SUV(Sport Utility Vehicle,運動型多用途汽車)等車身空間比較大,后備箱比較寬敞的車型。
后備箱的主框架主要包括D環、后側圍、兩個后輪罩和后備箱的地板,其中:D環由后備箱的門檻梁、頂蓋后橫梁和兩個D柱圍成的環狀結構;D環與左右兩個后輪罩之間通過相對應的后側圍的內板和外板相連接;上述各部件的底部分別與地板相連接。
在實現本公開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現有技術中后備箱的空間比較大,D環與后輪罩之間僅僅依靠后側圍的內板和外板連接,使后備箱主框架抵抗變形的能力比較弱,導致汽車的扭轉剛度較差。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相關技術中存在的汽車的扭轉剛度較差問題,本公開提供了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和汽車。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包括D環、地板、兩個后側圍、兩個后輪罩和兩個連接梁,其中:
每個所述連接梁位于所述后輪罩與所述D環的D柱之間的所述地板上;
每個所述連接梁的兩個端部分別設置有第一焊接位、第二焊接位,每個所述連接梁的側部設置有第三焊接位,每個所述連接梁的底部設置有第四焊接位;
所述連接梁的第一焊接位與對應的后輪罩相焊接,所述連接梁的第二焊接位與對應的D柱相焊接,所述連接梁的第三焊接位與對應的后側圍相焊接,每個所述連接梁的第四焊接位與所述地板相焊接。
可選的,所述第一焊接位、所述第二焊接位、所述第三焊接位和所述第四焊接位均為所述連接梁的焊接邊。
可選的,所述第二焊接位焊接在連接所述D環的門檻梁與所述D環的D柱側邊梁的D柱底邊梁上。
可選的,所述D柱底邊梁上設置有焊接部;
所述焊接部與所述第二焊接位相配合;
所述第二焊接位的外表面與所述焊接部的內表面相焊接。
可選的,所述連接梁與所述門檻梁之間的夾角為預設角度的鈍角。
可選的,所述第三焊接位靠近所述第一焊接位的部分與所述后側圍的后側圍內板相焊接;
所述第三焊接位靠近所述第二焊接位的部分與所述后側圍的后側圍外板相焊接。
可選的,所述連接梁的上表面設置有減重孔。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汽車,所述汽車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后備箱的主框架。
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開實施例中,上述后備箱的主框架包括D環、地板、兩個后側圍、兩個后輪罩和兩個連接梁,其中,每個連接梁焊接在D環與后輪罩之間,其側部與相應的后側圍相焊接,其底部焊接在后備箱的地板上。連接梁穩固的支撐在D環與后輪罩之間,使后備箱的主框架可以抵抗扭轉變形,從而可以提高整車的扭轉剛度。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公開的原理。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D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連接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D柱底邊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D柱底邊梁和連接梁焊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根據實施例示出的一種后備箱的主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A-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說明
1、D環2、地板
3、后側圍 4、后輪罩
5、連接梁 11、D柱
12、門檻梁31、后側圍外板
32、后側圍內板51、第一焊接位
52、第二焊接位53、第三焊接位
54、第四焊接位55、減重孔
111、D柱側邊梁112、D柱底邊梁
521、頂板 522、底板
523、側板 1121、焊接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50268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