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壓電陶瓷反饋控制的數字化光脈沖產生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92361.6 | 申請日: | 2017-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93838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6-18 |
| 發明(設計)人: | 霍佳雨;李志軍;高博;郭玉彬;孫鐵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S3/11 | 分類號: | H01S3/11;H01S3/067;H01S3/107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恩遠 |
| 地址: | 13001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壓電 陶瓷 反饋 控制 數字化 脈沖 產生 裝置 | ||
1.一種利用壓電陶瓷反饋控制的數字化光脈沖產生裝置,其結構有,泵浦光源(1)與波分復用器(2)的980nm端相連,波分復用器(2)的1550nm端與第一光耦合器(3)的輸入端相連;第一光耦合器(3)的10%輸出端與第一偏振控制器(4)的一端相連,第一偏振控制器(4)的另一端與由微波源(6)驅動的鈮酸鋰調制器(5)的輸入端相連;鈮酸鋰調制器(5)的輸出端與纏繞在第一PZT壓電陶瓷(7)上的光纖的一端相連;所述的纏繞在第一PZT壓電陶瓷(7)上的光纖的另一端與第二光耦合器(8)的一個輸入端相連;第二光耦合器(8)的另一個輸入端與第一光隔離器(9)的輸入端相連;第一光隔離器(9)的輸出端與第一摻鉺光纖(10)的一端相連,第一摻鉺光纖(10)的另一端與波分復用器(2)的公共端相連;
其特征在于,結構還有第三光耦合器(11)的輸入端與第一光耦合器(3)的90%輸出端相連,第三光耦合器(11)的40%輸出端與第四光耦合器(12)的輸入端相連,第三光耦合器(11)的60%輸出端作為所述的利用壓電陶瓷反饋控制的數字化光脈沖產生裝置的輸出端口;第四光耦合器(12)的一個50%輸出端與第一光探測器(13)的輸入端相連,另一個50%輸出端與第二光探測器(18)的輸入端相連;第一光探測器(13)的輸出端與第一模/數轉換器(14)的輸入端相連,第一模/數轉換器(14)的輸出端與第一單片機(15)相連,第一單片機(15)與第一數/模轉換器(16)的輸入端相連,第一數/模轉換器(16)的輸出端與第一壓電陶瓷驅動器(17)的輸入端相連,第一壓電陶瓷驅動器(17)的輸出端與第一PZT壓電陶瓷(7)相連;第二光探測器(18)的輸出端與第二模/數轉換器(19)的輸入端相連,第二模/數轉換器(19)的輸出端與第二單片機(20)相連,第二單片機(20)與第二數/模轉換器(21)的輸入端相連,第二數/模轉換器(21)的輸出端與第二壓電陶瓷驅動器(22)的輸入端相連,第二壓電陶瓷驅動器(22)的輸出端與第二PZT壓電陶瓷(23)相連,纏繞在第二PZT壓電陶瓷(23)上的光纖的一端與第二光耦合器(8)的一個50%輸出端相連,第二光耦合器(8)的另一個50%輸出端與第二光隔離器(24)的輸入端相連,第二光隔離器(24)的輸出端與色散補償光纖(25)的一端相連,色散補償光纖(25)的另一端與第二摻鉺光纖(26)的一端相連,第二摻鉺光纖(26)的另一端與石墨烯可飽和吸收體(27)的一端相連;石墨烯可飽和吸收體(27)的另一端與第二偏振控制器(28)的一端相連,第二偏振控制器(28)的另一端與單模光纖(29)的一端相連,單模光纖(29)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纏繞在第二PZT壓電陶瓷(23)上的光纖的另一端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92361.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