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90204.1 | 申請日: | 2017-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537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4-23 |
| 發明(設計)人: | 張莉;王圣瑞;席銀;張清花;史玲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濟緯天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楊樂 |
| 地址: | 100012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湖泊 水體 水質 凈化 材料 制作 使用方法 | ||
1.一種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包括第一凈化材料,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湖泊沉積物原樣,加水制成湖泊沉積物漿液,采用含氧氣體對所述湖泊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完成曝氣后進行靜置沉降;所述含氧氣體為空氣;使用所述空氣對沉積物漿液進行曝氣的曝氣量為 2.5-5m3/(h﹒m3);曝氣的時間為 36-48小時;曝氣處理后的所述湖泊沉積物中的有機質組分含量為5wt%~15 wt %;
(2)步驟(1)中的靜置沉降完成后,除去漿液中的上覆水,保留下層的沉積物,對所述沉積物進行陰干;
(3)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 50-60wt%,取沉積物制成粒徑為2-6mm的第一顆粒,將所述第一顆粒置于450-650℃溫度下進行焙燒,制成第一凈化材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顆粒的粒徑分布為:粒徑為2-4mm的所述第一顆粒占所述第一顆粒總數量的55-65%。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包括第二凈化材料,步驟(3)中,待所述沉積物陰干至含水量為50-60wt%,取沉積物的一部分,制成所述第一顆粒;取沉積物的另一部分,經干燥、研磨制成粒徑為50-150nm的粉體,將所述粉體在300-450℃溫度下進行焙燒;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得到所述第二凈化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劑漿液為湖泊沉積物漿液、粘土漿液、淀粉漿液、羥甲基纖維素 漿液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劑漿液的添加量占所述粉體重量的10~20%;所述粘合劑漿液為固液比以重量比計為1:(4-5)的湖泊沉積物漿液。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使用粘合劑漿液將焙燒后的粉體粘合成型,制成粒徑為5-10mm的球形顆粒,得到第二凈化材料。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粘合成型的過程中加入沉水植物種子,每個所述球形顆粒中沉水植物種子的數量為2-5粒。
8.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備得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投入湖泊治理區 域,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域的面積之比為5-15kg/m2;在投加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時,先投加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再投加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覆蓋在所述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的上方。
9.根據權利要求3-7任一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備得到的湖泊水體水質凈化材料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所述第二凈化材料投入湖泊治理區域,所述第二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理區域的面積之比為 10-25kg/m2;( 2)完成步驟(1)后,將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投入所述湖泊治理區域,覆蓋在所述第二凈化材料上方,所述第一凈化材料的投加量與所述湖泊治 理區域的面積之比為 5-15kg/m2;在投加所述第一凈化材料時,先投加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再投加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所述粒徑為4-6mm的第一凈化材料覆蓋在所述粒徑為2-4mm的第一凈化材料的上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9020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