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促進牛樟芝菌絲體生長和活性產物合成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79948.3 | 申請日: | 2017-06-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6429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30 |
| 發明(設計)人: | 黃建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共鱗實業(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N1/38 | 分類號: | C12N1/38;C12N1/14;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廣州嘉權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輝 |
| 地址: | 518115 廣東省深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促進 牛樟芝 菌絲體 生長 活性 產物 合成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促進牛樟芝菌絲體生長和活性產物合成的方法。本技術是利用牛樟樹的幼莖和/或幼葉細胞經液體懸浮培養后所得到的培養液或培養液干粉作為牛樟芝的液態發酵的添加物,繼續培養至發酵結束。本發明可大幅提高牛樟芝的液體發酵水平,對菌絲體生長和活性產物的合成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本發明技術不受季節、環境、病蟲害影響,同時不占用耕地,生產周期較短、成本較低,且對已有的牛樟樹資源不構成危害。該技術的應用為牛樟芝高活性物質的液體發酵制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發酵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促進牛樟芝菌絲體生長和活性產物合成的方法。
背景技術
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是20世紀90年代在臺灣發現的藥用多孔菌,為臺灣特有的珍貴真菌,亦名牛樟菇、樟芝,有“臺灣森林紅寶石”之美稱。牛樟芝寄生于臺灣特有的保護樹種牛樟樹上,生長極為緩慢,自然產量稀少。作為傳統中藥材,牛樟芝的子實體和菌絲體具有安神、怯風行氣、化疲活血、溫和消積,解毒消腫及鎮靜止痛之效,為上好的防腐解毒劑;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牛樟芝對肝病有療效,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過敏、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是上等的食(藥)用真菌。牛樟芝的成分復雜,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三萜、多糖和腺苷等,三萜類化合物是牛樟芝最重要的化學成份之一,也是牛樟芝的萃取物中苦味成份的來源。
目前,自然界中牛樟樹存量不多,適合牛樟樹生長的地區有限,導致牛樟木資源稀缺;而野生牛樟芝生長緩慢,子實體產量極少,但市場需求在不斷增大,野生牛樟芝市場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鑒于牛樟樹資源的稀缺和牛樟芝的神奇功效,科學家將牛樟芝的獲取聚焦到了人工培養上,包括椴木培養、固態培養和液體發酵。椴木培養利用樟芝原有宿主牛樟樹或其他椴木(樹齡都在80年以上的椴木)為培養基栽培牛樟芝,培養時間大約2年。固態培養雖然能夠培養出和野生牛樟芝類似的子實體,但其生產周期較長(3個月)、成本也比較高,同時,無論椴木培養還是固體培養基中也需要牛樟木,進而導致牛樟樹盜閥,濫采。牛樟芝的液體發酵技術已經有了較多的研究,相比與椴木和固態培養,液體發酵周期較短(少于20天),可大量生產出牛樟芝菌絲體,利于工業化、規模化生產。但總體上菌絲體的產量還處于較低水平,同時,生物活性物質的含量不但低而且同野生子實體中的物質活性有較大差異,有文獻報道在牛樟芝的液體發酵中添加牛樟樹的莖、葉、果實等部位的干粉或其提取物均能有效促進菌絲體的生產和提高重要代謝產物的含量和活性,但該方法在工藝和生產成本等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同時對牛樟樹也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護牛樟樹這一珍貴資源的前提下,開發一種具有牛樟樹特定作用、低成本,同時對牛樟芝的菌絲體生產、活性產物積累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的培養方法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促進牛樟芝菌絲體生長和活性產物合成的方法。
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促進牛樟芝菌絲體生長和活性產物合成的方法,是以牛樟樹的幼莖和/或幼葉細胞的愈傷組織作為接種物進行液體懸浮培養,所獲液體懸浮培養物和/或經處理后得到的液體懸浮培養物干粉添加至牛樟芝的液態發酵液中,繼續培養至發酵結束,從而大大提高牛樟芝的菌絲體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物質的產量。
優選的,愈傷組織選自牛樟樹幼莖和/或幼葉誘導的在固體培養基上呈淡白色、生長狀態良好、質地疏松的愈傷組織。本發明優選愈傷組織以30-50g/L的接種量接種到MS培養基(pH為6.0-6.5)中進行培養16-24d,得到培養液(包括其中的有效成分),即為本發明的液體懸浮培養物。
優選的,液體懸浮培養物按照30-350ml/L的添加量(干物質為0.5-30g/L)添加到牛樟芝的液態發酵液中。
優選的,液體懸浮培養物按照60ml/L的添加量(干物質為0.5-30g/L)添加到牛樟芝的液態發酵液中,可獲得較大的菌絲體生物量以及多糖含量和三萜含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共鱗實業(深圳)有限公司,未經共鱗實業(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7994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