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通信方法、用戶設備、網絡設備和通信系統有效
申請號: | 201710459638.5 | 申請日: | 2017-06-16 |
公開(公告)號: | CN10915191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5 |
發明(設計)人: | 劉哲;唐浩;汪凡;李俊超;周國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4W28/20 | 分類號: | H04W28/20;H04W72/04;H04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龍雙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魏雪嬌;毛威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通信 方法 用戶 設備 網絡設備 系統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通信方法、用戶設備、網絡設備和通信系統,方法包括:用戶設備向網絡設備發送RF帶寬能力信息;用戶設備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BP配置信息;用戶設備確定BP組信息,BP組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個BP組,至少一個BP組中的一個BP組中包括至少一個BP,其中,至少一個BP組包括第一BP組,第一BP組中包括第一BP,在第一BP組還包括第二BP的情況下,用戶設備由第一BP切換至第二BP時所需要的RF retuning的保護間隔為0個符號。本申請的方法使得能夠避免網絡設備為UE切換BP分配過長的保護間隔,為避免時域資源的浪費提供可能性。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信領域,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帶寬部分切換的通信方法、用戶設備、網絡設備和通信系統。
背景技術
長期系統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中,載波帶寬即系統帶寬等于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射頻(Radio Frequency,RF)帶寬。UE在工作時需要檢測整個載波帶寬,這一方面使得UE的耗電量很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頻域資源的有效利用。
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移動通信技術的新空口(New Radio,NR)支持成員載波(Component Carrier,CC),尤其是寬帶(wideband)CC,即大寬帶。為了降低UE的耗電量,NR在設計時支持小于CC帶寬的UE的RF帶寬。RF中心頻點位置可以在CC上調整,以適應網絡設備的頻域資源調度以及業務的需求。同時,為了提高CC帶寬的利用率,網絡設備給UE分配一個工作帶寬,該工作帶寬是CC帶寬的一部分,稱為帶寬部分(Bandwidth Part,BP)。UE在網絡設備分配的BP內進行控制信息和數據的傳輸。該BP在UE的RF帶寬范圍之內,這就要求UE適時地調整RF中心頻點位置,使得RF帶寬在CC帶寬上能夠覆蓋BP。
對于一般的NR UE來說,其只工作在一個CC上;對于具備載波聚合能力的NR UE來說,其可以工作在多個CC上,同時工作在多個CC上可以提高吞吐量,優化用戶體驗。NR一個頻帶(band)內通常可以有一個或者多個CC。
現有的方案中,網絡設備在設置UE切換BP時通常設置足夠長的保護間隔,以便于UE完成BP切換,這造成了時域資源的浪費,如何合理設置UE切換BP時的保護間隔,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一種通信方法、用戶設備、網絡設備和通信系統,使得可能避免網絡設備為UE切換BP分配過長的保護間隔,為避免時域資源的浪費提供可能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通信方法,包括:用戶設備向網絡設備發送射頻RF帶寬能力信息,所述RF帶寬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戶設備的至少一個RF模塊所支持的最大帶寬;所述用戶設備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BP配置信息,所述BP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成員載波CC中BP的大小和位置的信息;所述用戶設備確定BP組信息,所述BP組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個BP組,所述至少一個BP組中的一個BP組中包括至少一個BP,其中,所述至少一個BP組包括第一BP組,所述第一BP組中包括第一BP,在所述第一BP組還包括第二BP的情況下,所述用戶設備由所述第一BP切換至所述第二BP時所需要的RF重新調整retuning的保護間隔為0個符號。
第一方面的通信方法,用戶設備確定BP組信息,用戶設備在屬于同一BP組的BP之間切換時,UE無需進行RF retuning,切換時保護間隔可以對應為0,由此使得可能避免網絡設備為UE切換BP分配過長的保護間隔,為避免時域資源的浪費提供可能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至少一個BP組還包括第二BP組,在所述第二BP組包括第三BP的情況下,所述用戶設備由所述第一BP切換至所述第三BP所需要的RF retuning的保護間隔多于0個符號。在本可能的實現方式中,UE在BP組間的BP間切換時需要設置RF retuning的保護間隔大于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5963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