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在通信終端設備之間已建立通信信道的即時通信系統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54022.9 | 申請日: | 2013-05-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5731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03 |
| 發明(設計)人: | 江虹;江杰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虹;江杰明 |
| 主分類號: | H04L51/046 | 分類號: | H04L51/046;H04L51/10;H04L65/1093;H04L65/4038;H04M3/56;H04N7/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華;丁君軍 |
| 地址: | 美國新***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信 終端設備 之間 建立 信道 即時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的實施例涉及在通信終端設備之間已建立通信信道的即時通信系統和方法。所述通信設備包括:存儲器,所述存儲器存儲多個通信設備標識符,每個通信設備標識符對應于一個通信設備;第一用戶控件,所述第一用戶控件提供用于與第一通信設備進行通信的第一命令,所述第一通信設備與從所述多個通信設備標識符中選擇的第一通信設備標識符相關聯;以及與所述存儲器通信的處理器,所述處理器被配置為:建立與所述第一通信設備的第一通信信道;當所述第一用戶控件被用戶操縱時,接收所述第一命令;以及基于已經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命令,利用已建立的第一通信信道,將第一多媒體流傳送至所述第一通信設備。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3年5月3日、優先權日為2012年5月4 日、申請號為201310182415.0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專利申請要求美國臨時專利2012年5月4日提交的申請 61/642,616號的權益,其內容并入本文作為參考。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技術領域包括通過有線和無線網絡連接的電子終端設備以及這些設備所支持的語音、視頻通信等。更具體地,本發明所針對的技術領域是通過無線網絡(比如,WiFi、藍牙、蜂窩網、超寬帶、WiMax)或者有線網絡(比如,以太網、DSL)連接的攜帶式電子終端設備以及這些設備所支持的語音和視頻通信服務。
背景技術
傳統的通信終端設備比如電話,通常不具備按一鍵的即時通信特征。對于一部典型的電話,用戶撥打電話需要按多個按鍵。隨后有回鈴音等待被叫接聽電話。因此這種通信系統不是即時的,它需要按多個按鈕。被叫是接受來話的人。在被叫的那一端,被叫必須至少按一個按鈕來接聽主叫。
有些手機具備有通過一鍵通(push-to-talk)功能來提供即時語音。然而,一鍵通在手機上的設計主要是一對多的群呼叫。此外,這些一鍵通呼叫只能是半雙工,也就是在任何時候通信是單向的,因此一次只能讓搶占發話權的一方說話。有些即時通信軟件系統可以指示其他用戶的狀態,并允許用戶之間互相發送即時消息,但這些系統不提供即時的語音或視頻服務。
此外,傳統的電話由兩個呼叫支路構成:由主叫向被叫的支路,另外一個是由被叫到主叫的支路。基本上,兩個支路必須在主叫和被叫說話之前建立起來。主叫和被叫無法單獨控制呼叫支路。
在現實生活中,主叫有可能僅需要向被叫說話而不期望接受任何來自被叫的回應。因此,僅需一條從主叫向被叫的呼叫支路。類似地,被叫有可能只想聽電話。這樣,建立從被叫到主叫的呼叫支路是沒有必要的。對于傳統電話,主叫或被叫沒有分別控制呼叫支路的選擇。
此外,伴隨著網絡帶寬的增長,在寬帶網絡上建立呼叫的要求逐漸被排除了。呼叫建立導致時延,妨礙即時通信。呼叫建立的概念起源于電路交換網絡,因為在電路交換網絡中資源有限而且需要被分配。當語音通信從電路交換網絡發展到包交換網絡,基于IP的語音通信技術(VoIP)得到發展起來了。在VoIP發展初始階段,因為網絡資源有限,VoIP也需要建立呼叫。在今天的無線網絡和固定網絡中,網絡資源和實時語音、視頻通信的帶寬需求比還是相對充足的。
發明內容
隨著今天的技術進步,和寬帶網絡的發展,傳統電話的呼叫建立已經不需要了。當前的呼叫建立過程阻礙了人們之間自然的交互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的通信系統,該系統中,在任何呼叫之前,通信信道已首先在兩個通信終端設備之間建立起來。以最少的維護信令消息保持信道的通暢和工作。當一個用戶打電話時,不存在呼叫建立。這種設計的一個優點是排除不必要的呼叫建立,并提供直觀的用戶界面來模仿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互動,從而帶給用戶即時通信的體驗。最終結果就像用戶都身置在同一間房間中進行溝通一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虹;江杰明,未經江虹;江杰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54022.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