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上行MU-MIMO的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53652.4 | 申請日: | 2012-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96689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2 |
| 發明(設計)人: | 李龠;王建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7/0452 | 分類號: | H04B7/0452;H04L1/18;H04L25/03;H04W4/80;H04B7/0404;H04B7/06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強;李稷芳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上行 mu mimo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適用于無線通信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上行MU?MIMO的方法及系統,所述方法包括:用戶設備發送探測參考信號至基站,以使基站根據所述探測參考信號構造出預編碼矩陣,并根據所述預編碼矩陣生成第一調度消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第一調度消息,所述第一調度消息包括層映射規則和預編碼矩陣;根據所述第一調度消息,生成至少一個MAC層用戶分組數據單元MAC PDU,并發送所述MAC PDU,以使所述多個用戶設備之間互換所述MAC PDU;對所述MAC PDU在各個層上進行處理后生成的上行信號;在天線上發送所述上行信號至所述基站。本發明,大幅提升了系統的上行頻譜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上行MU-MIMO的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多種制式的移動通信系統,例如,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網絡、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網絡、寬帶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網絡、CDMA-2000網絡、時分同步碼分多址(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網絡、全球微波互聯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網絡等。這些移動通信系統除了提供語音通信業務之外,通常還提供數據通信業務,因此,用戶可以使用這些移動通信系統所提供的數據通信業務來上傳和下載各種數據。
目前,現有移動通信系統所提供的數據通信業務來上傳和下載數據的方法有兩類:
一方面,針對單臺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方法,即使采用其他增強型的通信手段來提高用戶設備的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和/或吞吐率,如多點協作傳輸(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來提高處于小區邊緣用戶設備的可靠性,或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來提高用戶的吞吐率,這類方法的缺點是一旦用戶設備自身環境惡化,用戶設備的數據傳輸的吞吐率和/或可靠性將會急劇下降;
另一方面,針對兩臺用戶設備的方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合成通信的概念被提出,在合成通信下,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數據發送,都可以通過別的用戶設備進行轉發,其中用戶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通過WIFI、藍牙等短距離技術實現,也可以通過長期演進D2D(Long Term Evolution Device-to-Device,LTE D2D)實現,LTE系統中上行多用戶多入多出(Multi-User Multipe Input Mul-tipe Output,MU-MIMO)的方式是虛擬多入多出(virtual Multipe Input Mul-tipe Output,virtual-MIMO),即基站(evolved Node B,eNB)調度兩個用戶設備在相同的時頻資源上發送各自的數據,從而實現MIMO傳輸,其缺點是要求用戶設備的信道正交性較好,而且兩個用戶設備在基站的接收信噪比不能相差太多,否則,信道條件較差的用戶設備會受到較強干擾,因此,virtual-MIMO雖然有增益,但是應用場景比較受限,而且增益較小。
綜上所述,用戶需要一種基于預編碼,對用戶設備信道、接收條件低,上行頻譜效率高的MU-MIMO的方式。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上行MU-MIMO的方法,以實現上行MU-MIMO,提高上行頻譜效率。
第一方面,所述上行MU-MIMO的方法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5365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