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萬向節(jié)蝸輪自鎖差速器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451685.5 | 申請日: | 2017-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87717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4 |
| 發(fā)明(設計)人: | 焦學剛;關樂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H48/29 | 分類號: | F16H48/29 |
| 代理公司: | 大連東方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21212 | 代理人: | 趙淑梅,李洪福 |
| 地址: | 116024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萬向節(jié) 蝸輪 差速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屬于差速器裝置領域,涉及一種新型的防打滑自鎖差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用車輛轉彎時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現有的差速裝置主要利用行星齒輪差速裝置,通過在差速器中設置多個行星齒輪和汽車前后橋兩端的車輪相連的齒輪嚙合,實現兩個輪子的相對轉動,從而實現在轉彎時內側輪子轉速慢,外側輪子轉速快。
該機構在一個輪子打滑時,將動力持續(xù)輸入到該打滑的輪子上,使得一個輪子打滑時車輛無法繼續(xù)前行。
發(fā)明內容
根據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萬向節(jié)蝸輪自鎖差速器,用于解決現有的差速器中設置多個行星齒輪和汽車前后橋兩端的車輪相連的齒輪嚙合,實現一個輪子打滑時,將動力持續(xù)輸入到該打滑的輪子上,使得一個輪子打滑時車輛無法繼續(xù)前行的缺點。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一種萬向節(jié)蝸輪自鎖差速器,包括:差速器箱體以及設置于差速器箱體上的蝸輪、左側蝸桿和右側蝸桿;所述的左側蝸桿和右側蝸桿位于蝸輪的左右兩側,相互嚙合,所述的左側蝸桿和右側蝸桿一端安裝于差速器箱體上,另一端分別通過萬向節(jié)同左側動力輸出軸和右側動力輸出軸對應連接;所述的左側動力輸出軸和右側動力輸出軸分別設置于差速器箱體的左右兩端,所述的左側動力輸出軸上設置有左側輪,所述的右側動力輸出軸上設置有右側輪;所述的差速器箱體上固定有動力輸入齒輪,所述的動力輸入齒輪傳動連接有動力源齒輪。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左側蝸桿同所述差速器箱體的連接端,固定于所述差速器箱體底部內壁,所述右側蝸桿所述差速器箱體的連接端,固定于所述差速器箱體頂部內壁,使所述的左側蝸桿和右側蝸桿在所述的差速器箱體內傾斜設置。
作為優(yōu)選正常行駛時,所述的左側輪和右側輪受到底面地面給的相同方向摩擦力,所述左側蝸桿和右側蝸桿向相對的方向驅動蝸輪;當轉彎時,所述的左側輪和右側輪受到地面給的不同方向摩擦力,所述左側蝸桿和右側蝸桿向相同的方向驅動蝸輪轉動;當左側輪打滑時,只有一側輪受到地面給的摩擦力,一側側蝸桿驅動蝸輪,另一側蝸桿不動,差速器鎖死。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所述的萬向節(jié)蝸輪自鎖差速器,是一種能夠實現汽車轉彎內外輪差速的機構,它是利用兩個蝸桿和一個蝸輪嚙合,使得左右兩個軸能夠實現相對運動從而使得輸出的速度不同。利用蝸輪蝸桿自鎖原理,實現一個車輪打滑時差速器鎖死,從而將動力輸出到另外一個軸上,驅動車輛繼續(xù)前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動力輸入齒輪,2、動力源齒輪,3、差速器箱體,4、右側蝸桿,5、蝸輪,6、右側動力輸出軸,7、右側輪,8、萬向節(jié),9、左側蝸桿,10、左側動力輸出軸,11、左側輪。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萬向節(jié)蝸輪自鎖差速器,包括:差速器箱體3以及設置于差速器箱體3上的蝸輪5、左側蝸桿9和右側蝸桿4;所述的左側蝸桿9和右側蝸桿4位于蝸輪5的左右兩側,相互嚙合,所述的左側蝸桿9和右側蝸桿4一端安裝于差速器箱體3上,另一端分別通過萬向節(jié)8同左側動力輸出軸10和右側動力輸出軸6對應連接;實現兩軸的相對運動,差速利用萬向節(jié)8實現旋轉方向的改變,使得蝸桿能夠傾斜在差速器里。
所述的左側動力輸出軸10和右側動力輸出軸6分別設置于差速器箱體3的左右兩端,所述的左側動力輸出軸10上設置有左側輪11,所述的右側動力輸出軸6上設置有右側輪7;所述的差速器箱體3上固定有動力輸入齒輪1,所述的動力輸入齒輪1傳動連接有動力源齒輪2。
所述的左側蝸桿9同所述差速器箱體3的連接端,固定于所述差速器箱體3底部內壁,所述右側蝸桿4所述差速器箱體3的連接端,固定于所述差速器箱體3頂部內壁,使所述的左側蝸桿9和右側蝸桿4在所述的差速器箱體3內傾斜設置。
正常行駛時,所述的左側輪11和右側輪7受到底面地面給的相同方向摩擦力,所述左側蝸桿9和右側蝸桿4向相反的方向驅動蝸輪5。
當轉彎時,所述的左側輪11和右側輪7受到地面給的不同方向摩擦力,所述左側蝸桿9和右側蝸桿4向相同的方向驅動蝸輪5轉動。
當左側輪11打滑時,只有右側輪7受到地面給的摩擦力,右側蝸桿4驅動蝸輪5,左側蝸桿9不動;由于自鎖原理,蝸輪5無法驅動左側蝸桿9,所以差速器仍然鎖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理工大學,未經大連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5168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限滑差速器總成及主減速器
- 下一篇:旋轉部件的支承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