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輪轂驅動電動汽車電動輪懸架系統試驗臺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51105.2 | 申請日: | 2017-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925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07 |
| 發明(設計)人: | 時培成;徐增偉;孫月圣;王鎖;王晨;葉莉;周歡迎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M17/04 | 分類號: | G01M17/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陳斐 |
| 地址: | 24100***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輪轂 驅動 電動汽車 動輪 懸架 系統 試驗臺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輪轂驅動電動汽車電動輪懸架系統試驗臺,包括底座T型槽和總機架,底座T型槽設置在總機架下端,總機架上設置有懸掛模塊和完整電動輪模塊,懸掛模塊與完整電動輪模塊之間通過羊角連接,底座T型槽上設置有激振系統,激振系統包括激勵源變頻電機和振幅調節裝置,激勵源變頻電機和振幅調節裝置之間通過聯軸器連接,激振系統上部安裝有用于模擬路面的滾筒裝置,滾筒裝置通過兩端的滾筒支撐架設置在底座T型槽上,整體電動輪結構中間沒有機械傳動機構,具有結構緊湊,傳遞效率高等優點,垂直載荷模擬機構可以模擬出電動輪在實際工況下的載荷、轉矩及轉速的變化。試驗臺可進行對電動輪的電子差速試驗及制動試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汽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輪轂驅動電動汽車電動輪懸架系統試驗臺。
背景技術
21世紀的能源短缺與環境污染是需要解決的兩大難題。在對這兩個難題的解決上,電動汽車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目前在對電動汽車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離線純計算機仿真階段,采取臺架試驗和樣車路試的并不多見。目前關于輪轂驅動電動汽車電動輪懸架系統試驗平臺研制較少。現有的對電動輪的動態加載測試平臺,主要集中是對電動輪中的輪轂電機這一單獨部件的性能測試,不能完整反映1/4車身電動輪系統的性能。臺架試驗的搭建能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并且可以模擬一些極限工況下車輛的行駛狀態,這對車輛的性能評價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輪轂驅動電動汽車電動輪懸架系統試驗臺,根據電動汽車整車結構特點,參照傳統燃油汽車懸架結構,設計一款電動輪懸架系統臺架試驗平臺,這對純電動汽車的開發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應用價值,將輪轂電機與車輪集成一體,適用于兩輪或四輪獨立驅動電動汽車,整體電動輪結構中間沒有機械傳動機構,具有結構緊湊,傳遞效率高等優點。
本發明提供一種輪轂驅動電動汽車電動輪懸架系統振動檢測試驗平臺,包括底座T型槽和總機架,總機架上安裝有螺旋傳動固定架、雙叉臂懸架;螺旋傳動固定架頂部安裝有用于對懸架模塊施加的垂直載荷加載裝置;雙叉臂懸架一側安裝有完整電動輪模塊,包括羊角、剎車盤、輪轂電機、輪輞及輪胎;總機架底部固定有用于產生激振信號的激振系統,激振系統包括激勵源變頻電機、振幅調節裝置;激振系統上部安裝有用于模擬路面的滾筒裝置,模擬路面滾筒裝置包括滾筒軸、幅板、接盤、筒皮;所述螺旋傳動固定架通過螺栓固聯在總機架上,所述雙叉臂懸架裝置鉸接在機架上;所述激振系統通過螺栓固聯在底盤支架上。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垂直載荷加載裝置由搖柄,螺旋傳動桿,螺旋螺母構成;搖柄與螺旋傳動桿之間通過鍵過盈的方式實現固聯;螺旋螺母與螺旋傳動固定架通過外圍一圈螺栓固定;螺旋傳動桿與螺旋螺母通過齒嚙合實現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進給。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減震器的結構為:包括彈簧和阻尼器,彈簧由上下端蓋壓縮在一定行程中,阻尼器與上下端蓋通過固聯的方式實現固定。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懸架模塊由上擺臂、羊角、下擺臂構成;上擺臂的一端通過總機架上方的鉸接塊實現連接,上擺臂的另一端與羊角鉸接;羊角的下端通過球頭與下擺臂的一端連接,下擺臂的另一端與總機架的固定塊實現鉸接。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路面模擬裝置由滾筒軸、接盤、幅板、筒皮構成;滾筒軸與接盤之間使用鍵過盈的方式實現固定;接盤與幅板之間利用焊接的方式來實現固聯;幅板與筒皮之間利用焊接的方式來實現固聯。
為減輕路面模擬裝置結構的質量,需在每個幅板上開四個圓孔作為質量輕化的依據;所開圓孔的直徑大小據有限元分析結果顯示為φ15cm。
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激振系統由激勵源變頻電機、振幅調節裝置、聯軸器構成;振幅調節裝置由激振圓盤、橫拉桿、縱推桿、幅值調節器、螺栓螺母構成;激勵源變頻電機通過內嵌螺栓實現與底盤固定裝置連接;聯軸器的一端通過鍵過盈的方式實現與變頻電機轉軸連接,另一端通過鍵過盈方式與振幅調節裝置實現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程大學,未經安徽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5110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