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生產瀝青溫拌用蠟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44663.6 | 申請日: | 2017-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2334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2 |
| 發明(設計)人: | 孫劍鋒;陳保蓮;姚春雷;畢文卓;張志銀;韓勁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0G73/36 | 分類號: | C10G73/36;C10G73/4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產 瀝青 溫拌用蠟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產瀝青溫拌用蠟的方法。該方法以聚乙烯副產的聚乙烯蠟為原料,經發汗制備目的產品。本發明方法在普通發汗工藝的基礎上,在發汗過程中利用氣流通過蠟層攜帶出液態組分以強制分離固態組分和液態組分,同時優選將與兩種以上可反應生成氣體的物質的水溶液分別乳化后進行發汗,也有利于液態組分的快速排出,從而有效去除原料中的低分子量組分。本發明方法具有設備投資低、制備過程簡單且操作費用低、安全、節能且無溶劑污染等優點,所得產物可用于降低瀝青混合料拌合溫度,同時提高瀝青路面的抗車轍性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專用蠟生產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生產瀝青溫拌用蠟的方法。
背景技術
道路工程中使用的瀝青混合料根據拌合施工溫度一般分為三種類型:熱拌瀝青混合料HMA(Hot Mix Asphalt) 、冷拌瀝青混合料CMA(Cold Mix Asphalt)和溫拌瀝青混合料WMA(Warm Mix Asphalt)。
熱拌瀝青混合料是應用廣泛、路用性能良好的混合料,但熱拌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中需要在150~180℃下拌合,消耗大量的能源且會產生大量的煙塵及CO2、CO、SO2、NOx等有害氣體,既污染環境也影響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同時,高溫條件下的拌合也容易引起瀝青發生熱老化,降低瀝青在路面上的服役時間,縮短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
冷拌瀝青混合料一般采用乳化瀝青或者液體瀝青與集料在常溫狀態下拌合、鋪筑,無需對集料和結合料進行加熱,這樣可節約大量能源。但是冷拌瀝青混合料初期強度較低,難以滿足高速公路、重載交通道路等重要工程的要求。
溫拌瀝青混合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并延長瀝青路面壽命而開始研究的,主要是通過降低瀝青混合料的拌合溫度,達到降低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減少粉塵及有害氣體排放量,同時保證溫拌瀝青混合料具有與熱拌瀝青混合料基本相同的路用性能及施工的和易性。
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采用蒸發殘留物含量較高的乳化瀝青,在80~120℃溫度下與石料拌合,該方式較熱拌瀝青的溫度低約30~50℃;二是在拌制混合料時把水(或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與瀝青同時加入拌合罐中,由于水的存在,使瀝青發泡,達到降粘效果。但上述兩種方法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容易引起設備腐蝕,還經常會發生石粉結團甚至造成拌合設備堵塞問題,給生產帶來不便。此外,由于剩余未揮發的水分保留在混合料中,會影響混合料初期性能。第三種方法是預先將溫拌劑添加到瀝青中,然后采取與通常的熱拌瀝青混合料同樣的生產方式,便于操作,容易被生產單位所接受。該種方法通過預先在瀝青中添加溫拌劑,降低了瀝青的高溫粘度,改變了瀝青的粘溫曲線,從而降低了瀝青與石料的拌合溫度,達到溫拌效果。但目前所用的溫拌劑在降低瀝青高溫粘度的同時,通常也會引起瀝青60℃粘度的減小,使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受到損失。
在聚乙烯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少量的低聚物,即低分子量聚乙烯或稱作聚乙烯蠟。某些聚乙烯副產的聚乙烯蠟的滴熔點一般為70~95℃,通常是將其進行簡單的脫色后制成片或噴成粉,這樣的產品分子量分布寬。由于這種來源的聚乙烯蠟中含有大量的低分子組分,直接用作瀝青溫拌劑時會對道路產生不良的影響。
CN200880116167.7(包括增粘劑的用于“溫拌”的瀝青改性劑)利用表面活性劑組分、蠟組分、樹脂組分制備了瀝青溫拌劑。其利用表面活性劑組分的潤滑作用起到溫拌效果;蠟組分(植物蠟、動物蠟、礦物蠟、酰胺蠟、氧化蠟等)和樹脂組分起到增粘效果,以彌補由于上述表面活性劑組分引起的瀝青粘度的損失。該專利所用的組分過多,而且很容易降低瀝青的60℃粘度,影響瀝青的高溫穩定性,還會降低瀝青與石料的粘附性。雖然添加的樹脂組分如松香、酚醛樹脂等可彌補由于上述表面活性劑組分引起的瀝青粘度的損失,但樹脂組分與瀝青的相容性不好,長時間儲存時容易引起瀝青分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4466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