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改善高階累積量信號識別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32916.8 | 申請日: | 2017-06-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0494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21 |
| 發明(設計)人: | 肖海林;黃國慶;張中山;韋文生;邱斌;謝武;曾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溫州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27/00 | 分類號: | H04L27/00;H04L25/03 |
| 代理公司: | 33258 溫州名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加利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瑞利 衰落 信道 改善 累積 信號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改善高階累積量信號識別的方法,包括獲取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接收信號并進行離散化處理,得到由隨信號長度變化的多徑信道因子序列、原始信號序列和高斯白噪聲序列所形成的時域信號;將時域信號進行離散傅里葉變換成頻域信號并通過均衡系數均衡處理后,利用離散傅里葉變換的逆變換得到由恢復信號序列和殘留噪聲序列所形成的時域信號;分別求解恢復信號序列的四階累積量和二階累積量,并根據分別得到的求解值,得到特征參數,且進一步根據特征參數,確定接收信號的當前信號類型。本發明實施例,克服現有基于高階累積量的信號識別方法在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失效,不利于應用到實際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改善高階累積量信號識別的方法。
背景技術
基于高階累積量的信號識別方法屬于特征提取方法中的重要一種,而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相對來說計算復雜度較低,且需要的先驗信息較少,另外在提取的特征準確合理時,信號的正確識別率也較高。因此,近年來基于高階累積量的信號識別技術正是由于計算簡單和對高斯噪聲的抗干擾能力較強,從而在信號識別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通信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多徑衰落現象,而傳統的基于高階累積量的信號識別方法在衰落的環境中往往會失效。例如,Swami等人最先提出了在高斯信道環境下使用高階累積量對單載波信號進行調制識別,但在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無法識別;又如王永娟使用小波消噪與高階累積量相結合對單載波信號進行調制識別,在低信噪比條件下取得較好的識別效果,但是小波消噪無法消除多徑瑞利衰落的影響;又如孫鋼燦、王忠勇等人使用高階累積量來對數字相位調制MPSK信號進行識別,取得了較高識別率,但是在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靠增加累積量的階數來對抗多徑衰落現象,這增加了計算的復雜度,且識別的信號種類單一。
因此,亟需一種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改善高階累積量信號識別的方法,克服現有基于高階累積量的信號識別方法在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失效,不利于應用到實際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改善高階累積量信號識別的方法,克服現有基于高階累積量的信號識別方法在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失效,不利于應用到實際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改善高階累積量信號識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獲取多徑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接收信號,并將所述獲取到的接收信號進行離散化處理,得到由均隨信號長度變化的多徑信道因子序列、原始信號序列和高斯白噪聲序列所形成的時域信號;
(2)將所述得到的時域信號進行離散傅里葉變換,得到頻域信號,并通過均衡系數對所述得到的頻域信號均衡處理后利用離散傅里葉變換的逆變換,得到逆變換后由恢復信號序列和殘留噪聲序列所形成的新時域信號;其中,所述均衡系數由隨信號長度變化的多徑信道因子序列和高斯白噪聲的噪聲功率決定;
(3)分別求解所述恢復信號序列的四階累積量和二階累積量,并根據分別對所述恢復信號序列的四階累積量和二階累積量求解值,得到特征參數,且進一步根據所述得到的特征參數,確定所述獲取到的接收信號的當前信號類型;其中,所述信號類型包括8PSK信號、16QAM信號和4PAM信號。
其中,所述步驟(1)中“均隨信號長度變化的多徑信道因子序列、原始信號序列和高斯白噪聲序列所形成的時域信號”具體為:其中,
r(n)為所述獲取到的接收信號離散化處理后得到的時域信號;n=0,1,...,N-1,N為信號長度;s(n)為所述原始信號序列,其調制類型和符號能量等信息是未知的;h(n)為所述多徑信道因子序列,其長度為L;v(n)為所述高斯白噪聲序列,均值為0,方差為σ2。
其中,所述步驟(2)具體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溫州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未經溫州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3291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R-T-B系燒結磁體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鈣鈦礦材料器件中的雙層和三層界面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