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垃圾滲濾液的回收處理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412984.8 | 申請日: | 2017-06-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291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05 |
| 發明(設計)人: | 俞經福;李松山;俞能平;何少仁;張蔚蔚;沈宇;何大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普朗膜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1C1/26;C05C3/00;C02F103/06 |
| 代理公司: | 合肥誠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4109 | 代理人: | 湯茂盛 |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垃圾 滲濾 回收 處理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尤其涉及一種垃圾滲濾液的回收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所謂的垃圾滲濾液,是指從垃圾填埋場的垃圾中滲出的污水,其中富含鹽類、腐殖酸、有機質等成分,該污水中的COD和氨氮含量也遠遠超標,因此,需要對垃圾滲濾液進行處理,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
在現有的垃圾滲濾液的處理工藝中,都是采用生化后膜濃縮處理工藝,投加的碳源較多,成本較高;濃縮后進行減量化轉移,未能實現其多種成分的資源化利用,從根本上來說,最后減量化的結果也未能實現垃圾滲濾液的徹底處理,這是現有處理工藝中的技術瓶頸。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效果好,確保資源合理化利用的垃圾滲濾液的回收處理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垃圾滲濾液的回收處理系統,包括依次布置的滲濾液池、銨肥轉化單元、膜生物反應器和濃縮干燥單元;銨肥轉化單元包括與滲濾液池的出液端相連的脫氨軟化裝置,脫氨軟化裝置的出液端、出氣端分別與膜生物反應器的進液端、碳化塔的進氣端相連,碳化塔的出液端與碳銨分離裝置的進料端相連;所述的膜生物反應器包括依次布置的生化反應槽和超濾單元,超濾單元的料液入口、濾液出口分別與生化反應槽的料液出口、濃縮干燥單元的進口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垃圾滲濾液的回收處理系統,先對滲濾液進行了脫氨處理,并由碳化塔合成碳酸氫銨作為碳銨化肥的原料使用,經過脫氨處理后的滲濾液降低了氨氮含量,減少了后續處理的碳源投加量,降低處理成本的同時確保了資源的合理化利用,有效的回收了垃圾滲濾液中的再生資源。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提供的垃圾滲濾液回收處理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垃圾滲濾液的回收處理系統,包括依次布置的滲濾液池10、銨肥轉化單元20、膜生物反應器30和濃縮干燥單元40;銨肥轉化單元20包括與滲濾液池10的出液端11相連的脫氨軟化裝置50,脫氨軟化裝置50的出液端、出氣端分別與膜生物反應器30的進液端、碳化塔60的進氣端61相連,碳化塔60的出液端62與碳銨分離裝置70的進料端71相連;所述的膜生物反應器30包括依次布置的生化反應槽31和超濾單元32,超濾單元32的料液入口321、濾液出口322分別與生化反應槽31的料液出口311、濃縮干燥單元40的進口相連。
實際使用時,將滲濾液池10中的上層清液引入脫氨軟化裝置50中脫出氨氣,然后通入碳化塔60中轉化為碳酸氫銨溶液,碳酸氫銨溶液經碳銨分離裝置70處理后得到碳酸氫銨的固體成品。在滲濾液進入膜生物反應器30前進行了氨氮脫出的工序,減小了后續處理工序中碳源的投加量。
進一步的,所述的銨肥轉化單元20還包括有沼氣鍋爐80,滲濾液池10產生的沼氣通往沼氣鍋爐80,沼氣鍋爐80提供蒸汽加熱脫氨軟化裝置50,沼氣鍋爐80的廢氣通向碳化塔60。沼氣鍋爐80利用滲濾液池10和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通往碳化塔60用于合成碳酸氫銨,沼氣鍋爐80產生的蒸汽對脫氨軟化裝置50進行加熱,如此,沼氣鍋爐80的設置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脫氨軟化裝置50包括依次布置的解析塔51和脫氨塔52,解析塔51的入液端511與滲濾液池10的出液端11相連,脫氨塔52的進液端521、出液端522分別與解析塔51的出液端512、生化反應槽31的進液端相連,脫氨塔52的出氣端523與碳化塔60的進氣端61相連。從滲濾液池10排出的滲濾液進入解析塔51,滲濾液在解析塔51中解析后PH上升,再進入脫氨塔52中進行脫氨,脫氨后的殘液進入生化反應槽31,脫出的氨氣進入碳化塔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普朗膜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普朗膜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1298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