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智能手機和內置的WIFI認證系統的無鑰匙汽車共享機制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11187.8 | 申請日: | 2017-06-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5834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9 |
| 發明(設計)人: | 溫基·克里斯南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特全球技術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25/24 | 分類號: | B60R25/24;G06Q30/06;G07C9/00;G07C9/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連和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楊帆 |
| 地址: | 美國密歇根州迪爾***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智能手機 內置 wifi 認證 系統 鑰匙 汽車 共享 機制 | ||
一種操作/租用無鑰匙機動車輛的方法包括將用戶的智能手機配置成與所選擇的至少一臺無鑰匙車輛的安全系統進行無線通信,由此用戶的智能手機能夠將數字鑰匙傳送到無鑰匙車輛的安全系統以允許操作無鑰匙車輛。將用于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的數字鑰匙傳送到用戶的智能手機,以及向用戶提供能夠用來進入所選擇的車輛中的授權代碼。用戶利用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的用戶輸入裝置來輸入該授權代碼,以及用戶的智能手機然后將該數字鑰匙傳送到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的安全系統。用戶在沒有接收到傳統鑰匙和/或密鑰卡的情況下能夠進入并且操作所選擇的車輛。
技術領域
本發明通常涉及無鑰匙機動車輛,并且尤其是,涉及一種不需要將傳統鑰匙和/或密鑰卡轉交給租用無鑰匙車輛的人的租用無鑰匙機動車輛的系統和方法。
背景技術
已知的機動車輛一般需要鑰匙和/或密鑰卡來進入(解鎖)車輛和操作車輛。一類已知系統利用能夠插入到車門上的鎖芯中的傳統鑰匙來機械地解鎖車門。然后通過拉動門把手使車門機械地解除閉鎖,車門能夠解除閉鎖并且打開。在用戶進入車輛之后,將鑰匙插入到點火鎖芯中并且旋轉以啟動和操作機動車輛。
另外已經開發出無線密鑰卡。這類系統可使用將安全代碼傳送到機動車輛的安全系統的無線密鑰卡。如果攜帶經授權的密鑰卡的用戶接近機動車輛,則該用戶可通過將他的/她的手放在車門上來解鎖車門。把手上的傳感器檢測到手的存在,并且安全系統解鎖車門。然后該用戶可移動把手使車門機械地解除閉鎖并且打開。車輛可包括被動式啟動系統,由此如果安全系統檢測到經授權的無線密鑰卡,則用戶可啟動和操作車輛。然而,這些系統需要用戶實體上擁有提供用于進入并且操作特定車輛的授權代碼的傳統機械鑰匙和/或無線密鑰卡。
因此,車輛租用需要客戶在操作車輛之前取走用于特定車輛的鑰匙和/或密鑰卡。當租用完成時,用戶還必須歸還該鑰匙和/或密鑰卡。對與每一臺出租車輛相關的物理鑰匙和/或密鑰卡的需要會導致各種弊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方面為一種操作/租用無鑰匙機動車輛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一臺或多臺無鑰匙機動車輛,其中每一臺無鑰匙車輛具有包括用戶輸入裝置(例如在車輛外部的觸控板)的安全系統,以及配置成利用Wi-Fi頻率或蜂窩頻率與智能手機或者其他便攜式無線裝置進行通信的無線通信裝置。無鑰匙車輛還包括可操作地連接至安全系統的電動的閂鎖系統。安全系統配置成一經通過用戶輸入裝置輸入授權代碼就致動電動的閂鎖系統并且允許進入車輛中。安全系統還配置成一經從無線通信裝置(例如智能手機)接收到信號/數字鑰匙就允許操作無鑰匙車輛。該方法包括將用戶的智能手機或者其他無線裝置配置成與所選擇的至少一臺無鑰匙車輛的安全系統進行無線通信,由此用戶的智能手機能夠將數字鑰匙傳送到安全系統以允許操作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該方法包括向用戶提供可用于出租的無鑰匙車輛的列表。將用于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的數字鑰匙傳送到用戶的智能手機,以及向用戶提供能夠用來進入所選擇的車輛的授權代碼。用戶利用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的用戶輸入裝置來輸入該授權代碼,然后進入所選擇的車輛。用戶的智能手機然后將該數字鑰匙傳送到所選擇的無鑰匙車輛的安全系統,以使用戶在沒有接收到傳統鑰匙和/或密鑰卡的情況下能夠進入并且操作所選擇的車輛。
在研究以下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之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和領會本發明的這些和其他方面、目標和特征。
附圖說明
在附圖中:
圖1為顯示使用/租用無鑰匙機動車輛的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顯示將安全代碼/數字鑰匙傳送到用戶的智能手機的示意圖;
圖3為顯示進入無鑰匙車輛的示意圖;以及
圖4為顯示啟動/操作無鑰匙車輛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特全球技術公司,未經福特全球技術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1118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