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1,2-二羧酸單酰胺聚合物作為化療的增效劑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402913.X | 申請日: | 2017-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3866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09 |
| 發明(設計)人: | 閻虎生;曹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開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1/795 | 分類號: | A61K31/795;A61K31/785;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071***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二羧酸 單酰胺 聚合物 作為 化療 增效劑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聚合物作為化療藥物的增效劑的用途。所述的聚合物為含有1,2?二羧酸單酰胺結構的聚合物,當所述的聚合物和化療藥物與癌細胞在模擬腫瘤組織的微酸性環境下共培育后,其癌細胞的存活率比在相同條件下但沒有聚合物的培育后癌細胞的存活率低;當所述的聚合物和化療藥物一起注射于荷瘤動物體內后,其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優于單獨注射相同劑量的化療藥的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抗腫瘤藥物增效劑領域,具體是一種利用可電荷轉換的帶有1,2-二羧酸單酰胺結構的聚合物增加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攝入量,實現抗腫瘤效果的增強和克服腫瘤細胞的耐藥性。
背景技術
化學藥物療法(化療)是通過使用化學藥物殺滅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作為目前治療癌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化療不僅是一種緩解癌癥的姑息性療法或作為手術、放射療法的輔助方法,更可將一些對化療藥物敏感的癌癥如白血病、淋巴瘤、絨毛膜上皮癌等惡性腫瘤治愈。但是,化療藥物通常毒性大、副作用強,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組織細胞產生損害,產生骨髓抑制、胃腸道毒性、皮膚毒性、過敏等不良反應,某些抗癌藥物還會引起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臟、肝臟、泌尿系統等的不良反應。傳統的給藥方式主要是口服和注射,藥物在體內分布無選擇性,腫瘤部位藥物濃度低,藥效低,而提高進藥量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增加毒性。此外,據報道在化療中,超過90%的患者會對化療藥物產生內在性或獲得性耐藥(Baguley B C.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2010:1-14),經研究表明對某些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的癌細胞,對其他結構和作用機制不同的抗癌藥物也會產生耐藥性,這種多藥耐藥性成為導致臨床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Vtorushin S V,et al.Thephenomen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ExpOncol,2014,36(3): 144-156)。
納米藥物載體系統通過將抗癌藥物與納米級材料相結合,經過靶向投遞和逆轉多藥耐藥性實現了對癌癥的特異性治療。納米藥物載體的粒徑通常在幾納米到幾百納米之間,具有粒徑小、比表面積效應強、分散度高等優點。正常組織血管壁間隙緊密,結構完整,而實體瘤組織中血管豐富,血管壁的間隙較大,結構的完整性差,造成腫瘤組織的血管比正常血管對大分子物質的通透性高,加之腫瘤組織淋巴回流缺失,使大分子和藥物在特定部位的接觸時間和接觸面積增加,這種納米粒子在腫瘤組織中的高滲性和滯留性稱為高通透性和滯留(EPR) 效應(Maeda H,Nakamura H,Fang J.The EPR effect formacromolecular drug delivery to solid tumors:Improvement of tumor uptake,lowering of systemic toxicity,and distinct tumor imaging in vivo,Advanceddrug delivery reviews,2013,65(1):71-79)。基于EPR效應,納米粒子可以選擇性地分布在腫瘤部位,加強了生物體對藥物的攝入和利用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開大學,未經南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0291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