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脫氮劑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400570.3 | 申請日: | 2017-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1695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0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明順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原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52 | 分類號: | C02F1/52;C02F1/58;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成都厚為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1255 | 代理人: | 李坤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脫氮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脫氮劑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脫氮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關于水污染的話題不斷被提起,特別是地下水污染問題。地表水污染顯而易見,地下水的污染卻是觸目驚心。中國13億人口中,有70%飲用地下水,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但是據介紹,全國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按污水來源分類,污水處理一般分為生產污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生產污水包括工業污水、農業污水以及醫療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是指各種形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
處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歸納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等。在傳統的污水處理中基本上沒有專門的脫氮產品,主要靠生化處理來將氮轉化成NO2和水。生化處理就是建造厭氧池和好氧池,通過微生物對污水中的含氮物質進行分解轉化,最終使含氮物質去除。但往往生化處理不徹底,出水總氮、氨氮會超標,所以在排放前還需要進行脫氮處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脫氮劑及其制備方法,將污水中的氮以鋅氨絡離子的形式沉淀去除。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脫氮劑,包括下述質量百分比含量的組分:3-4%的Al2O3、1-1.5%的Fe2O3、3-4%的SiO2、2-3%的ZnO和89-91%的水。
一種制備本發明所述的脫氮劑的方法,包括:
S1.取4-6份氧化鋅加入反應罐,并加入12-16份水得到混合液,然后在85-100℃的條件下以150-200轉/分鐘的速度攪拌混合液;
S2.將40-50份16%-20%的鹽酸和15-30份50%-70%的硫酸加入反應罐中,反應6-8小時;
S3.在20-35℃的條件下進行固液分離,得到第一反應液;
S4.將3-5份工業硫酸鋅加入第一反應液中,得到第二反應液;
S5.將0.2-0.5份氫氧化鈉與20-30份水混合,并以100-150轉/分鐘的速度攪拌20-40分鐘,得到氫氧化鈉溶液;
S6.在30-60℃的條件下,攪拌第二反應液,并將氫氧化鈉溶液加入第二反應液中,直到pH值為2-4,得到第三反應液;
S7.在30-60℃的條件下將第三反應液保溫10-16小時,所得液體即為脫氮劑。
優選的,所述氧化鋅的制備方法為:將氧化鋅礦粉碎為100-200目的氧化鋅礦粉;按照固液比為1:2-4的比例,將氧化鋅礦粉加入水中,然后以80-100轉/分鐘的速度攪拌20-40分鐘,攪拌結束后去除上部懸浮液,余下部分即為氧化鋅。
優選的,所述S6中氫氧化鈉溶液的加入采用滴加的方式,具體滴加速度為。
優選的,所述S6中氫氧化鈉溶液在步驟S6的前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均勻滴加完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中的脫氮劑在污水處理前端使用后,將污水中的氮以鋅氨絡離子的形式沉淀去除,大大降低了污水中的氮含量,減輕了后續的生化處理負荷,從而縮短了生化處理的時間,提高了污水處理效率,減少了環保設施的投入;
(2)本發明中的脫氮劑還具有混凝劑的功能,可以同時去除污水中的部分懸浮物、膠體物質、COD和磷等雜質;
(3)本發明中的脫氮劑成本低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中,脫氮劑包括下述質量百分比含量的組分:3%的Al2O3、1%的Fe2O3、3%的SiO2、2%的ZnO和91%的水。
所述脫氮劑通過以下方法制得,具體步驟包括:
將氧化鋅礦粉碎為100目的氧化鋅礦粉;按照固液比為1:2的比例,將氧化鋅礦粉加入水中,然后以80轉/分鐘的速度攪拌20分鐘,攪拌結束后去除上部懸浮液,余下部分即為氧化鋅;取4份氧化鋅加入反應罐,并加入12份水得到混合液,然后在85℃的條件下以150轉/分鐘的速度攪拌混合液;
將40份16%的鹽酸和15份50%的硫酸加入反應罐中,反應6小時;
在20℃的條件下進行固液分離,得到第一反應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原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成都原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40057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