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隱形光纜及其敷設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91029.0 | 申請日: | 2015-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6510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3 |
| 發明(設計)人: | 徐桂娣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華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4 | 分類號: | G02B6/44 |
| 代理公司: | 蘇州智品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45 | 代理人: | 唐學青 |
| 地址: | 211103 江蘇省南京***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第一卡合部 卡接件 光纜 部下表面 卡接部件 卡合 第二卡合部 敷設 纜槽 光纜敷設 光纜結構 光纖光纜 不連通 未使用 凹陷 連通 嵌入 靈活 | ||
本發明涉及光纖光纜技術領域,尤涉及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它由卡接部件本體構成,卡接部件本體內部有容纜孔,卡接部件本體下部有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第一/二卡合部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之間具有所述隱形光纜用卡接件使用時可嵌入到容纜孔處的通道,所述通道是連通容纜孔與第一卡合部及第一卡合部下表面的入纜槽,或者所述通道是從第一卡合部及第一卡合部下表面向容纜孔方向凹陷且在未使用前與容纜孔不連通的入纜槽。本發明還公開了使用該卡接件的隱形光纜及光纜敷設方法。本發明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具有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成本低、使用方便。本發明的隱形光纜結構簡單、易于敷設、隱形、不影響原有建筑及裝飾。
本申請是名稱為:隱形光纜用卡接件、隱形光纜及隱形光纜的敷設方法、申請號為:201510235067.8、申請日為:2015年05月11日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纖光纜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隱形光纜用卡接件、使用該卡接件的隱形光纜、隱形光纜的敷設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光纖通信的飛速發展,光纜的使用日益頻繁。為了滿足用戶寬帶網速提升的需求,光纖到戶(FTTH)、光纖到樓(FTTB)的需求日益增加。現有技術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進行室內光纜敷設,之一為暗線敷設,在建設時就敷設管道或布放線纜,這種方式使線纜徹底隱藏,缺點是建設時無法預見數年后的變化;之二為明線敷設,即將光纜放置在建筑墻面之外或附著在建筑墻面的表面,而現有技術中的光纜,入戶用的通常有蝶形光纜、緊套光纜等,由于外徑較粗,明線敷設時,需要將光纜用釘或線卡釘住光纜,使光纜與建筑物合為一體,這樣不僅破壞了墻面,而且極大地影響用戶室內裝飾的美觀性,因此,難以接受、極難推廣。為此,行業內正在不斷地探索適合于室內明線敷設的光纜及其解決方案。較典型的是采用電池式膠槍,使膠熔化后,將膠噴涂在墻面上,并將光纜粘附住,這種方式操作比較復雜,且極難控制出膠量,施工時會使墻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為此,行業內期待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將揭示一種隱形光纜用卡接件、使用該卡接件的隱形光纜及隱形光纜的敷設方法,它們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實施實例1至實施實例5所述的任意一種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它由卡接部件本體構成,卡接部件本體內部具有容纜孔,卡接部件本體下部具有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卡合部與第二卡合部之間具有所述隱形光纜用卡接件使用時可嵌入到容纜孔處的通道,所述通道是連通容纜孔與第一卡合部及第一卡合部下表面的入纜槽,或者所述通道是從第一卡合部及第一卡合部下表面向容纜孔方向凹陷且在未使用前與容纜孔不連通的入纜槽。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是連通容纜孔與第一卡合部及第一卡合部下表面的入纜槽時,所述入纜槽的寬度小于容纜孔的直徑。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纜孔為圓柱形。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下方都具有粘膠層,粘膠層下方具有防粘層。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膠層的材料為自粘膠或不干膠或雙面膠或其它合適的膠材。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層的材料為紙或尼龍薄膜或布。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纜孔的直徑為0.90~1.2mm。
本發明第六實施實例及第七實施實例中所述的隱形光纜,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緊套光纖和將緊套光纖包覆住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所述緊套光纖由光導纖維及將光導纖維包覆住的緊套層構成;所述隱形光纜用卡接件為第一實施實例至第五實施實例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隱形光纜用卡接件。
上述所述的隱形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套層的外徑為0.80~0.90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華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京華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9102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