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自動捕獲著力點的船錨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387066.4 | 申請日: | 2017-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87547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9-22 |
| 發明(設計)人: | 徐玉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巢湖市銀環航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3B21/34 | 分類號: | B63B21/34;B63B21/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80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動 捕獲 著力點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自動捕獲著力點的船錨。
背景技術
錨一般指船錨,是錨泊設備的主要部件。鐵制的停船器具,用鐵鏈連在船上,拋在水底或岸上,可以使船停穩。古代的錨是一塊大石頭,或是裝滿石頭的簍筐,稱為”碇“。碇石用繩系住沉入水底,依其重量使船停泊。后來有木爪石錨,即在石塊兩旁系上木爪,靠重量和抓力使船停泊。中國南朝已有關于金屬錨的記載。中國古代帆船使用四爪鐵錨,這種錨性能優良,至今在舢板和小船上仍有使用。傳統的船錨結構簡單,不能很好的捕獲著力點,因此不方便人們使用,還有一些船錨中的錨纜不方便收卷,因此人們還需要手動拉扯,增加了船夫的工作量,也不能很好的穩定船只,鑒于此,我們提出一種自動捕獲著力點的船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捕獲著力點的船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捕獲著力點的船錨,包括船錨主體和收卷裝置,所述船錨主體包括錨桿、錨臂、錨爪、副錨爪和錨椎體,所述錨桿的一端側壁設有多個彎弧狀的錨臂,所述錨臂的端頭設有錨爪,且錨臂的側壁設有副錨爪,所述錨桿在靠近錨臂的頂端固定連接錨椎體;
所述收卷裝置包括卷軸、搖桿、立柱和通孔,所述收卷裝置的中心設有卷軸,且卷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搖桿,所述收卷裝置的側壁通過鋼絲條固定連接立柱,所述收卷裝置在出線口的兩側壁開設有通孔,所述船錨主體和收卷裝置通過卷線鏈條連接,且卷線鏈條上線性排列有卡接通孔。
優選的,所述錨桿、錨臂、錨爪、副錨爪和錨椎體均為一體成型結構,所述錨臂的數目不少于兩個,且錨臂和錨爪的數目相同。
優選的,所述搖桿的形狀為乙字形結構。
優選的,所述通孔的直徑大于立柱的直徑,其中立柱插接在通孔內部時,立柱穿過卷線鏈條上的卡接通孔。
優選的,所述收卷裝置的形狀為圓柱體,所述通孔的直徑和卡接通孔的直徑相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結構設計巧妙,操作簡單,且方便人們使用,利用副錨爪能夠很好的捕獲著力點,進而方便船錨主體卡扣在海底或者岸邊上,利用收卷裝置對卷線鏈條的收卷,以減少船夫的工作量,通過通孔、卡接通孔和立柱方便穩固卷線鏈條的長度,以減少卷線鏈條滑動,進而保證錨桿穩定在海底或者岸邊。
此裝置在使用時,從通孔中拉出立柱,轉動搖桿拉倒卷線鏈條所需的長度,拋下船錨主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帶動錨爪和副錨爪,抓住在海底的巖石或者岸邊的沙灘上,立柱插在通孔內,其中立柱已穿過卡接通孔,當需要收卷船錨主體時,從通孔中拉出立柱,轉動搖桿拉倒卷線鏈條,收卷鏈條帶動船錨主體收縮,把船錨主體拉上船即可,此時立柱插在通孔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錨桿1、錨臂2、錨爪3、副錨爪4、錨椎體5、收卷裝置6、搖桿7、卷軸8、鋼絲條9、船錨主體10、通孔11、卷線鏈條12、卡接通孔13、立柱1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捕獲著力點的船錨,包括船錨主體10和收卷裝置6,船錨主體10包括錨桿1、錨臂2、錨爪3、副錨爪4和錨椎體5,錨桿1、錨臂2、錨爪3、副錨爪4和錨椎體5均為一體成型結構,錨臂2的數目不少于兩個,且錨臂2和錨爪3的數目相同,錨桿1的一端側壁設有多個彎弧狀的錨臂2,錨臂2的端頭設有錨爪3,且錨臂2的側壁設有副錨爪4,錨桿1在靠近錨臂2的頂端固定連接錨椎體5,利用副錨爪4能夠很好的捕獲著力點,進而方便船錨主體10卡扣在海底或者岸邊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巢湖市銀環航標有限公司,未經巢湖市銀環航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8706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