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人力車的可省力踩踏曲柄的操作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386891.2 | 申請日: | 2017-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45266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07 |
| 發明(設計)人: | 林暄智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暄智;李峻丞 |
| 主分類號: | B62M3/00 | 分類號: | B62M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誠同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揮;鮑俊萍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北市***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曲柄 轉輪 曲柄機構 踩踏曲柄 時規 省力 人力車 抵頂件 人體工學 省力效果 旋轉擺動 旋轉過程 圓周運動 順暢性 咬合 移走 止動 驅動 脫離 安全 | ||
本發明關于一種人力車的可省力踩踏曲柄的操作方法,可省力踩踏曲柄包括時規元件、曲柄機構及傳動機構;曲柄機構包括第一曲柄、第二曲柄及第三曲柄,第一曲柄具有第一轉輪、第二轉輪及抵頂件,傳動機構設置在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之間;其中利用曲柄機構在旋轉過程中,抵頂件將沿著時規元件的作動路徑移走,并驅動時規元件可操作性地對應于第一轉輪做咬合或脫離,通過傳動機構讓第二曲柄和第三曲柄能夠相對于第一曲柄止動或做旋轉擺動。借此,能夠達成省力效果且讓曲柄機構能夠順暢性及安全性地做符合人體工學的慣性圓周運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種踩踏曲柄技術,尤指一種用于人力車的可省力踩踏曲柄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術
現代人為了身體的健康或為了減少有害氣體和碳的排放量,大都會善用一部分的時間來進行,如慢跑、步行或騎乘自行車等運動,其中騎乘自行車由于具備有短、中程的旅游效果,因此更可讓騎乘者的身、心、靈獲得最佳的舒緩,且在各縣市大量且廣設的自行車專用道下,騎乘自行車顯然已成為全民最熱衷的活動項目之一。
現有自行車的曲柄為一固定長度的桿體,用以連接腳踏板與自行車的心軸,自行車在運作過程中是通過使用者踩踏腳踏板,使腳踏板以中軸為旋轉中心進行以曲柄長度為半徑的圓周運動,并帶動自行車的驅動裝置如齒盤、鏈條等元件,進而使自行車前進。
現存應用在自行車的踩踏曲柄裝置,并不能夠在腳踏板旋轉至需要施力處時,伸長其曲柄進而增加力臂的長度,因此無法達成更加省力的效果,是以現存的伸縮曲柄的設計無法規律且慣性的做圓周運動為一費力,且易導致使用者疲勞的踩踏曲柄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力車的可省力踩踏曲柄的操作方法,其利用增加施力臂長度來達成省力效果,并且借助第二曲柄可相對于第一曲柄做旋轉擺動,從而使曲柄機構能夠順暢性及安全性地做規律的圓周運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人力車的可省力踩踏曲柄的操作方法,所述可省力踩踏曲柄包括一時規元件、一曲柄機構及一傳動機構,該時規元件具有一作動路徑;該作動路徑包括一第一間歇區、一收縮區、一第二間歇區及一伸展區,該曲柄機構包括一第一曲柄、一第二曲柄及一第三曲柄,該第一曲柄包括一第一轉輪、一第二轉輪及一抵頂件,該傳動機構形成在該第一轉輪和該第二轉輪之間;該操作方法包括:
a)該抵頂件進入該第一間歇區時,該時規元件與該第一轉輪產生釋放,從而使該第一轉輪依從該第一曲柄的旋轉而同步轉動;
b)該抵頂件進入該收縮區時,該時規元件與該第一轉輪咬合,通過該傳動機構連接該第二轉輪,從而使該第二轉輪相對于該第一曲柄的旋轉而旋轉進而帶動該第二曲柄和該第三曲柄相對于該第一曲柄做反向的旋轉擺動;
c)該抵頂件進入該第二間歇區時,該時規元件與該第一轉輪產生釋放,從而使該第一轉輪依從該第一曲柄的旋轉而同步轉動;
d)該抵頂件進入該伸展區時,該時規元件與該第一轉輪咬合,通過該傳動機構傳動該第二轉輪,從而使該第二轉輪相對于該第一曲柄的旋轉而旋轉進而帶動該第二曲柄和該第三曲柄相對于該第一曲柄做反向的旋轉擺動。
進一步的,該第一間歇區、該收縮區、該第二間歇區及該伸展區呈圓周方式依序排列。
進一步的,該第一曲柄具有一上死點,該第一間歇區的起始點與該上死點的間隔夾角為0~10度,且是形成在通過該上死點之后的位置。
進一步的,該第一間歇區的起始點與該上死點的間隔夾角為5度。
進一步的,該第一間歇區的工作角度介于125~145度之間。
進一步的,該第一間歇區的工作角度為135度。
進一步的,該收縮區的工作角度介于80~100度之間。
進一步的,該收縮區的工作角度為90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暄智;李峻丞,未經林暄智;李峻丞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8689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