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識別礁蓋、礁核、礁基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84591.0 | 申請日: | 2017-05-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3181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4-10 |
| 發明(設計)人: | 夏一軍;胡向陽;李浩;馮瓊;王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V1/30 | 分類號: | G01V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吳大建;何嬌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識別 礁核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識別礁蓋、礁核、礁基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分別獲取礁蓋、礁核、礁基各自的地震反射結構樣本,將低頻解釋結果曲線與高頻測井曲線融合成高頻約束曲線,高頻測井曲線對礁蓋、礁核、礁基具有不同的響應范圍,利用礁蓋、礁核、礁基各自的地震反射結構樣本、研究區地震數據和高頻約束曲線進行波形差異反演,從而識別礁蓋、礁核、礁基。利用該方法識別礁蓋、礁核、礁基,準確、可靠,分辨率高,可對整個研究區的礁蓋、礁核、礁基進行識別,了解礁蓋、礁核、礁基在整個研究區內的展布情況。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識別礁蓋、礁核、礁基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現階段,在碳酸巖氣藏勘探開發過程中,由于在礁的不同部位,含油氣性是不同的,搞清礁的內部結構,就能找到有利的含油氣部位,這對生物礁碳酸巖油氣藏的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迫切需要我們有適合的手段來讓我們識別礁的內部結構。
現有技術中復雜礁灘儲層預測方法,它是以地震相和沉積相為約束,在沉積相變線的控制下進行井間的插值與橫向擬合外推,構建符合礁灘儲層地質特征的塊狀初始波阻抗模型,通過測井約束地震反演來對地下巖層空間結構和物理性質進行求解,進而在地震相和沉積相的約束下進行儲層的二次解釋,精細描述礁灘儲層的空間展布特征,使儲層定量預測精度明顯提高,儲量計算精度更高,計算結果更為可靠,大幅提高了超深層復雜礁灘儲層的勘探經濟效益。
現有技術中基于數字地質露頭模型正演的碳酸鹽巖儲層預測方法,該方法是石油地質勘探中通過野外碳酸鹽巖地質露頭采集和數據處理技術,結合實測地質剖面,建立露頭區的三維數字地質模型,根據露頭巖石速度分析圖表和鉆井速度資料,以三維地質模型為基礎,建立不同物性碳酸鹽巖儲層的速度模型,進行二維和三維地震正演,并對地震正演數據進行偏移歸位處理,得到地震正演三維偏移數據或二維偏移剖面,根據地震剖面的響應特征建立不同碳酸鹽巖儲層反射特征,預測碳酸鹽巖儲層。該方法不用常規的地震反演就可以實現對碳酸鹽巖儲層的定性預測,節約大量的人力和設備資源,有效地提高地震預測碳酸鹽巖儲層的可靠性和精度,減小勘探開發風險,提高效益。
現有技術中,針對長興組通過保真保幅的地震數據精細處理,提高長興組內部成像效果;分析生物礁地震相并總結地震響應特征,進行模型正演分析。結合鉆井分析和地震正演結果,針對生物礁雜亂反射特征不明顯和長興組頂部振幅分析的不足,采用分頻解釋技術,提高生物礁預測的精度。
生物礁儲層非均質性強,地震識別困難,采用波阻抗反演以及常規地震屬性等儲層預測方法預測難度較大。針對這一問題,現有技術中形成了一套以數值建模為基礎,以波形分類及地震屬性切片為指導,以相控儲層精細預測及疊前流體檢測技術為核心的超深層碳酸鹽巖儲層精細預測方法,并在元壩地區的應用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為其他生物礁儲層發育區的高效勘探提供了技術參考。
綜合現有技術資料可知,現有技術中以三維地震、測井、地質、巖心、測試、地面地質調查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為基礎,利用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學、巖石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地層學等學科交叉的優勢,配合三維地震處理及解釋技術、反演技術和屬性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對生物礁進行較詳細的研究,最終,對生物礁的發現、預測及生物礁隱敝油氣藏的精細描述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方法。但由于反演技術和屬性技術并沒有很好地利用對礁的人工解釋結果和對礁不同部位的精細刻畫,其預測結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礁的內部不同部位的展布與變化的情況。因此,對礁的認識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一些方法來對礁的內部結構進行更精細的刻畫,從而深化我們對儲層的認識。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只能識別礁,卻無法識別礁蓋、礁核、礁基,不能了解礁的內部礁蓋、礁核、礁基的展布情況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識別礁蓋、礁核、礁基的方法,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識別礁蓋、礁核、礁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分別獲取礁蓋、礁核、礁基各自的地震反射結構樣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8459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