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多線程的移動端圖片渲染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77960.3 | 申請日: | 2017-05-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73080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22 |
| 發明(設計)人: | 江萬里;王國斌;張華杰;黃理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彬訊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14 | 分類號: | G06F3/14;G06T1/60 |
| 代理公司: | 深圳眾鼎專利商標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吳英銘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高***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多線程 移動 圖片 渲染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多線程的移動端圖片渲染方法及裝置,涉及移動端圖片渲染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因重復渲染造成的計算資源浪費問題。該方法包括步驟:根據移動設備CPU性能設定粒度裕量的數值k和緩存池的數值2k;當打開需要渲染的粒度為x的圖片所在的頁面時,開啟若干條異步線程依次渲染粒度在x?k~x+k的圖片,渲染完成后將該組圖片存入緩存池;根據x的變化,將緩存池中粒度不在x?k~x+k范圍內的圖片釋放,并渲染粒度在x?k~x+k范圍內且緩存池中不存在的圖片;當前需要顯示的圖片的粒度x大于緩存池中圖片的最大粒度或小于最小粒度時,顯示粒度為最大或最小的圖片。本發明避免復雜圖像渲染算法造成的卡頓,降低移動設備發熱量和耗電量,提升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移動端圖片渲染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多線程的移動端圖片渲染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移動端應用程序通常需要對網絡圖片進行渲染,并根據用戶交互情況來調整渲染粒度來達到良好的用戶體驗。當前行業中的一般做法是利用圖像處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在處理圖像算法時性能遠強于CPU的優點,將圖片渲染工作提交到GPU中進行并實時展示渲染后的圖像。現有技術存在以下的幾個問題:1、圖像渲染算法復雜,若圖像處理周期大于屏幕刷新周期將會造成卡頓,影響用戶體驗;2、不緩存渲染結果,容易造成大量重復工作,浪費計算資源;3、頻繁進行圖像渲染會導致移動設備耗電量大增,發熱量增大。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緩存渲染結果,基于多線程的移動端圖片渲染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基于多線程的移動端圖片渲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獲取用戶交互行為數據,根據用戶的該交互行為數據獲取將要顯示的圖片的粒度x;
S2、查找緩存池中是否存在該粒度為x的圖片,是,則將該圖片顯示在移動端的顯示屏上;
S3、判斷當前緩存池中圖片的最大粒度n與該將要顯示的圖片的粒度x的差值n-x是否大于設定的粒度裕量k,是,則繼續判斷該將要顯示的圖片的粒度x與當前緩存池中圖片的最小粒度m的差值x-m是否大于設定的粒度裕量k,否,則啟動異步線程渲染粒度為(n+1)~(x+k)的圖片并在渲染完成后將該序列的圖片加入緩存池,并釋放粒度小于x-k的圖片;
S4、判斷該將要顯示的圖片的粒度x與當前緩存池中圖片的最小粒度m的差值x-m是否大于設定的粒度裕量k,是,則返回到步驟S1繼續獲取用戶交互行為數據,否,則啟動異步線程渲染粒度為(x-k)~(m-1)的圖片并在渲染完成后將該序列的圖片加入緩存池,并釋放粒度大于x+k的圖片。
進一步地,在所述步驟S2中,若緩存池中不存在該粒度為x的圖片,則將該將要顯示的圖片的粒度x與當前緩存池中圖片的最大粒度n和最小粒度m進行比較,若xn,則顯示粒度為n的圖片,若xm,則顯示粒度為m的圖片。
進一步地,在所述步驟S1中,粒度裕量k的值根據移動端設備的實際情況設定,在CPU性能較高時,該粒度裕量k的值進行正相關設置,在CPU性能較低但內存充足時,該粒度裕量k的值相對CPU性能參數進行負相關設置。
進一步地,在所述步驟S3和所述步驟S4中,于業務層中還對緩存池設置有保證線程安全的線程鎖。
進一步地,加載線程鎖的步驟包括:判斷某線程在訪問緩存池時該緩存池是否上鎖,是,則返回繼續執行判斷指令,否,則對緩存池上鎖并進行緩存池操作,操作完畢后再對緩存池解鎖。
進一步地,所述異步線程的數目根據實際渲染需要設置1~3個。
同時,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基于多線程的移動端圖片渲染裝置,所述裝置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彬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彬訊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7796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