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基于電子屏幕的點讀碼識別方法、終端及點讀筆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376209.1 | 申請日: | 2017-05-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3244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政安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九州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7/14 | 分類號: | G06K7/14;G09B5/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聯(lián)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張全文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高***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電子 屏幕 點讀碼 識別 方法 終端 點讀筆 | ||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電子屏幕的點讀碼識別方法、終端及點讀筆,涉及電子技術領域。其中,方法包括:控制終端的屏幕以預設的亮度和灰度顯示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接收點讀筆在所述屏幕上的點擊操作;根據所述點擊操作,控制所述終端以預設的頻率刷新所述屏幕上顯示的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使所述點讀筆讀取并識別所述圖片中的點讀碼。本發(fā)明實施例可以擴展點讀筆一次點擊操作所能識別的點讀碼范圍,增加了點讀碼的識別長度,擴展了點讀碼的碼值范圍。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電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電子屏幕的點讀碼識別方法、終端及點讀筆。
背景技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點讀筆作為輔助學習的電子產品已經逐漸普及。目前,市場上的各種點讀筆產品不僅造型美觀,而且樣式也越發(fā)多元化,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均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點讀筆產品。
然而,當前市面上的點讀筆基本上都是通過光學傳感器讀取紙質媒介上印刷的OID碼,其中OID碼通常都是2字節(jié)編碼,最多可以編65536個ID,再對讀到的OID碼進行解碼,并對解碼后的信息進行語音播放。這種點讀識別方式存在有以下缺陷:
點讀筆點識的OID碼只能印刷在紙質媒介上被識別,并且一次點擊只能對應識別一個OID碼,點讀碼的識別范圍較小;此外,由于點讀碼的識別長度一般為兩個字節(jié),碼值范圍僅有6萬余個,導致點識碼的應用場景相對有限。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電子屏幕的點讀碼識別方法、終端及點讀筆,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點讀筆點識的OID碼只能印刷在紙質媒介上被識別,并且一次點擊只能對應識別一個OID碼,點讀碼的識別范圍較小以及點識碼的應用場景相對有限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電子屏幕的點讀碼識別方法,包括:
控制終端的屏幕以預設的亮度和灰度顯示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
接收點讀筆在所述屏幕上的點擊操作;
根據所述點擊操作,控制所述終端以預設的頻率刷新所述屏幕上顯示的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使所述點讀筆讀取并識別所述圖片中的點讀碼。
第二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基于電子屏幕的點讀碼識別方法,包括:
在所述終端以預設的頻率刷新所述屏幕上顯示的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時,控制點讀筆上的攝像組件按照所述預設的頻率對所述屏幕上的點讀碼區(qū)域進行拍照,獲取多個屏幕拍攝圖片;
根據所述預設的頻率控制點讀筆以設定的緩存頻率緩存所述多個屏幕拍攝圖片;
獲取所述多個屏幕拍攝圖片中的點讀碼,按照所述多個屏幕拍攝圖片的緩存順序將所述多個屏幕拍攝圖片中的點讀碼進行拼接,生成多圖組碼;
根據所述多圖組碼和預先存儲的碼段與語音信息的對應關系,識別并輸出所述多圖組碼所對應的語音信息。
第三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終端,該終端包括:
屏幕顯示控制單元,用于控制終端的屏幕以預設的亮度和灰度顯示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
點擊操作接收單元,用于接收點讀筆在所述屏幕上的點擊操作;
刷新頻率控制單元,用于根據所述點擊操作,控制所述終端以預設的頻率刷新所述屏幕上顯示的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使所述點讀筆讀取并識別所述圖片中的點讀碼。
第四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點讀筆,該點讀筆包括:
拍攝單元,用于在所述終端以預設的頻率刷新所述屏幕上顯示的鋪設有點讀碼的圖片時,控制點讀筆上的攝像組件按照所述預設的頻率對所述屏幕上的點讀碼區(qū)域進行拍照,獲取多個屏幕拍攝圖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九州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九州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7620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