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波束賦形方法及終端、基站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70880.5 | 申請日: | 2017-05-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9336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5-07 |
| 發明(設計)人: | 馮向兵;宋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7/06 | 分類號: | H04B7/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凱 |
| 地址: | 20120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波束 賦形 方法 終端 基站 | ||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波束賦形方法及終端、基站,用于獲取更大的波束賦形增益。本申請實施例方法包括:基站向終端發送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所述基站通過數據信道周期性地接收所述終端發送的所述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所述基站根據所述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計算波束賦形權值。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無線通信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波束賦形方法及終端、基站。
背景技術
波束賦形(beam forming,BF)是一種基于天線陣列的信號預處理技術,波束賦形通過調整天線陣列中每個陣元的加權系數產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從而能夠獲得明顯的陣列增益。因此,波束賦形技術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系統容量以及降低干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在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統中,終端在接收到基站發送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RS_RS)之后,終端按照閉環空間復用的方式計算能夠獲得最佳性能的預編碼矩陣指示(precodingmatrix indicators,PMI)和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終端反饋PMI和信道質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CQI)信息,基站根據PMI和CQI信息進行信道重構和波束賦形權值計算,進而實現下行波束賦形發射。
在現有技術中,采用PMI信息反饋方式進行波束賦形權值計算,由于PMI指示的碼本大小有限,可用于閉環空間復用的預編碼矩陣數量有限,不能對全部可用的物理天線進行聯合優化,因此波束賦形增益也較為有限,不能獲得更大的波束賦形增益。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波束賦形方法及終端、基站,用于獲取更大的波束賦形增益。
第一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波束賦形方法,包括:
首先,基站向終端發送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然后,基站通過數據信道周期性的接收終端發送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最后,基站根據終端發送至基站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計算波束賦形權值。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請實施例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可以理解的是,基站向終端發送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和基站接收到終端發送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后者攜帶有包括下行空口損耗等信道狀態信息,并且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并未經過終端進行計算處理,因此基站通過向終端發送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再接收終端轉發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可以使得基站獲取更多的原始狀態信息,而不是經過終端處理后的信息,從而基站可以根據其接收的終端發送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計算更加精確的波束賦形權值,從而獲取更大的波束賦形增益。
在一種可能的設計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基站根據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計算波束賦形權值之后,還包括:
基站根據波束賦形權值進行多用戶波束賦形(multi-user beam forming,MU-BF)權值計算,和MU-BF加權得到多用戶波束賦形,其中,多用戶是與所述終端配對的終端用戶,終端與終端之間的配對關系是基站預先定義或可以預先獲知的。
其次,在基站得到一個終端的波束賦形權值,進一步根據該波束賦形權值得到配對終端的波束賦形權值,這樣可以能實現對多用戶的波束賦形。
第二方面,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波束賦形方法,包括:
首先,終端接收基站發送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其次,終端按照預設上報周期,通過數據信道將其接收到的信道狀態信息參考信號發送至基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7088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大規模MIMO混合預編碼碼本設計方法
- 下一篇:數據傳輸方法及相關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