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無人艇平臺的水下機器人自動回收裝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68219.0 | 申請日: | 2017-05-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0009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21 |
| 發明(設計)人: | 管官;吳賽軍;葉超;林焰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3B27/08 | 分類號: | B63B27/08;B63C11/52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陽;楊翠翠 |
| 地址: | 116024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無人 平臺 水下 機器人 自動 回收 裝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種基于無人艇平臺的水下機器人自動回收裝置,它主要包括浮漂(2)、滑道(3)、連接桿(4)、下拉索(5)、電磁閥固定裝置(6)、卷揚機(7)、上拉索(8)、網具收納箱(9)和回收網(10),其特征是:所述滑道(3)在無人艇后甲板上對稱于無人艇中線面布置,滑道(3)尾端突出無人艇后甲板的邊線,滑道(3)包含滑輪(3a)、滑軌(3b)、支撐桿(3c)、兩端隔板(3d)和滑道上部擋板(3e),滑輪(3a)布置在滑軌(3b)中,支撐桿(3c)將滑輪(3a)、滑軌(3b)和兩端隔板(3d)連接在一起并將整個滑道(3)固定在主船體(1a)后甲板上;所述兩端隔板(3d)垂直高度高于滑軌(3b)和滑輪(3a)的最大垂直距離,兩端隔板(3d)與浮漂(2)兩端之間存在間隙,滑道上部擋板(3e)向內側突出,其通過浮漂下部擋板(2a)限制其垂直方向的位移;所述上拉索(8)為柔性拉索其通過艉柱(1b)上的小孔與固定在艉柱(1b)內部的卷揚機(7)連接,下拉索(5)一端固定在船尾的左舷,一端連接回收網(10)的一端,回收網(10)上下有浮子(10a)和鉛墜(10b);所述連接桿(4)包括連接桿桿體(4a)和卡環(4b),卡環(4b)始終與上拉索(8)的一端連接在一起,卡環(4b)在裝置固定時通過電磁閥固定裝置(6)固定在無人艇后甲板上,所述連接桿桿體(4a)下部與浮漂(2)剛性連接在一起,浮漂(2)與網具收納箱(9)剛性連接在一起,網具收納箱(9)為空箱結構,在回收裝置固定于無人艇甲板時,回收網(10)和下拉索(5)放置在網具收納箱(9)里;所述無人艇(1)接收到回收水下機器人(11)的指令時,無人艇(1)首先向水下機器人(11)發出指令,令水下機器人(11)浮出水面,然后無人艇(1)自動控制系統控制電磁閥固定裝置(6)限時打開,所述浮漂(2)通過滑道(3)滑入水中,無人艇(1)利用自身的定位系統,確定水下機器人(11)的相對位置,然后無人艇(1)自身規劃航向或者向水下機器人(11)發出指令,讓無人艇(1)和水下機器人(11)移動到某一設定的位置,然后無人艇(1)重新調整航向,向右舷轉向并航行到讓水下機器人(11)處于無人艇(1)與回收網(10)構成的三角形區域之內,然后無人艇(1)自動控制系統控制卷揚機(7)轉動回收上拉索(8),使上拉索(8)長度與下拉索(5)長度相同,然后無人艇(1)向左舷轉向,使無人艇(1)向前正向航行,完成回收水下機器人(11)的工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無人艇平臺的水下機器人自動回收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卷揚機(7)布置在無人艇艉柱(1b)內部,上拉索(8)通過在艉柱(1b)上的開孔連接到卷揚機(7)上,卷揚機(7)配備離合器,離合器的拉力固定,保證了上拉索(8)一直處于拉伸狀態,卷揚機(7)由無人艇的控制系統進行自動控制,當需要回收上拉索(8)時,卷揚機(7)開始工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無人艇平臺的水下機器人自動回收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電磁閥固定裝置(6)為一電磁閥控制的固定機構,電磁閥固定裝置(6)在回收裝置固定時處于關閉狀態,其閥軸處于中位穿過卡環(4b)固定浮漂(2),當回收裝置需要入水時,所述電磁閥固定裝置(6)限時打開,其閥軸離開中位,浮漂(2)利用自身重力和滑輪(3a)滑入水中,所述電磁閥固定裝置(6)由無人艇的控制系統進行自動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理工大學,未經大連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6821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PS發泡型材(B5)
- 下一篇:PS發泡型材(G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