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直線壓縮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65954.6 | 申請日: | 2017-05-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343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2-11 |
| 發明(設計)人: | 馬培元;張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中公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B35/04 | 分類號: | F04B35/04;H02K33/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300 山東省青島市膠***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子 內定子 直線壓縮機 永磁體 氣缸 壓縮機本體 電機結構 共振彈簧 外定子 通電 高負荷工況 一體式結構 活塞 包圍結構 插入間隙 電機效率 排氣閥片 線圈結構 線圈通電 后擋板 消磁 發熱 電機 | ||
本發明公開一種直線壓縮機及其控制方法。直線壓縮機包括外殼、設于外殼內的壓縮機本體結構與電機結構;所述壓縮機本體結構包括氣缸、活塞、共振彈簧、氣缸設置排氣閥片;電機結構包括動子、外定子及內定子;動子上間隔設有第一組永磁體與第二組永磁體,內定子為U形狀,內定子上對應有第一組線圈與第二組線圈,所述外定子及內定子為一體式結構且在氣缸側形成包圍結構而在動子側形成動子插入間隙,共振彈簧安裝在內定子與動子之間及動子與后擋板之間。本發明一組線圈通電工作時,另外一組線圈可通電也可不通電,避免因一組線圈結構電機通過提高電流值對應高負荷工況而引起電機效率下降、線圈發熱、永磁體消磁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直線壓縮機制冷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直線壓縮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在制冷技術中,目前通常是采用直線壓縮機進行制冷,但現有直線壓縮機的電機結構普遍采用一組線圈,而一組線圈結構電機在應對高溫環境工況時,一般是通過提高電流值以對應高負荷工況,這樣就會引起電機效率下降、線圈發熱、永磁體消磁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克服上述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直線壓縮機及其控制方法,該直線壓縮機通過改變通電線圈組數目來應對制冷系統和壓縮機所處的環境溫度,避免因一組線圈結構電機通過提高電流值對應高負荷工況而引起電機效率下降、線圈發熱、永磁體消磁的問題。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直線壓縮機,包括外殼、設于外殼內的壓縮機本體結構與電機結構;所述壓縮機本體結構包括氣缸、在氣缸的壓縮腔內往復運動的活塞、共振彈簧、所述氣缸設置排氣閥片;所述電機結構包括與活塞連接的動子、外定子及內定子;在所述動子上間隔設有第一組永磁體與第二組永磁體,所述第一組永磁體與第二組永磁體位于所述內定子與外定子之間,所述內定子為U形狀,對應所述第一組永磁體與第二組永磁體,所述內定子上對應設有第一組線圈與第二組線圈;所述第一組線圈與第二組線圈獨立設置,所述外定子及內定子為一體式結構且在氣缸側形成包圍結構而在動子側形成用于所述動子插入的間隙,所述共振彈簧安裝在所述內定子與動子之間以及動子與后擋板之間。
所述氣缸通過形成壓縮腔的筒狀部穿插在所述內定子的內部,所述排氣閥片的外側設有氣缸蓋而將所述排氣閥片蓋住。
所述動子為“山”形結構從而在中部形成有氣缸插入部,所述氣缸插入部插裝于所述氣缸的壓縮腔內與所述活塞連接。
在所述后擋板上固定有吸氣消音器,所述吸氣消音器的消音筒體伸入所述氣缸插入部的內側端封閉的內腔中。
所述外定子通過L 形狀部與所述內定子連接在成一體。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所述的直線壓縮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當制冷系統處于低負荷工況工作時,所述直線壓縮機的第一組線圈或第二組線圈通電;當制冷系統處于高負荷工況時,所述直線壓縮機的第一組線圈或第二組線圈同時通電。
本發明的提供的直線壓縮機在內定子上設置有兩組線圈,動子上設置有兩組永磁體,且兩組線圈獨立設置,其中一組線圈通電工作時,另外一組線圈可以通電也可不通電。通電后的線圈形成交變磁場,作用在安裝于動子的永磁體上,永磁體引起動子運動并作用在活塞上,活塞在氣缸內往復運動吸收、壓縮制冷劑氣體,被壓縮的制冷劑氣體經排氣管進入制冷系統內。
在制冷系統處于低負荷工況工作時直線壓縮機的其中一組線圈通電,所產生的電機力驅使動子牽引活塞往復運動,對制冷劑吸氣、壓縮并經排氣管排入冷凝器內冷卻,之后經節流閥的節流降壓進入蒸發器,制冷劑在蒸發器內汽化吸收周圍環境熱量,從而達到制冷的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中公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青島中公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6595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