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型防返鹵防火板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353299.2 | 申請日: | 2017-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2448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13 |
| 發明(設計)人: | 劉從安;劉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博之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28/30 | 分類號: | C04B28/30;C04B11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正專利代理有限公司11508 | 代理人: | 楊春女 |
| 地址: | 518105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防返鹵 防火板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防火板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新型防返鹵防火板。
背景技術
玻鎂防火板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防火板之一,是以菱鎂膠凝材料為基料,以中堿 玻纖布為增強材料,以輕質材料為填充物復合而成的新型不燃建筑板材。可用作保溫建筑墻 板、門芯板、吊頂板、包裝箱等,可替代木質膠合板做墻裙、門窗框、家具等。也可根據需 要表面涂調和漆、清水漆,并可加工成各種類型的板面。還可用于地下室、礦井等潮濕環境 的簡易防火工程。
現有技術中,制作玻鎂防火板所用菱鎂膠凝材料主要為氯氧鎂水泥,氯氧鎂水泥是 以氧化鎂,氯化鎂,和水三元體系,經合理配比和采用外加劑改性而制成的氣硬性膠凝材料, 有輕質高強的特點。但其防水性能很差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遇到高濕天氣時,這種材料表面 會返鹵返霜、翹曲變形,降低產品強度,從而嚴重影響它的裝飾性能和使用范圍,縮短了制 品的使用壽命。近年來,雖然氯氧鎂制品的改性技術日益進步,但其耐水性差的弊病仍舊無 法根除,限制了制品的廣泛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目前,公開號為CN101871246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玻鎂板,其 技術方案要點是:該玻鎂板由成型劑、增強材料、輕質填料、改性劑和水組成,其中成型劑 為氧化鎂、硫酸鎂和氯化鎂,增強材料為玻璃纖維網格布或其它增強材料,改性劑包括增白 劑、穩定劑和調色劑,各組分的重量份數如下:
氧化鎂55~65份,其含鎂量≥85%,活性鎂>65%;
硫酸鎂29~39份;
氯化鎂2.9~3.9份;
增強材料0.5~8份;
輕質填料26~36份;
增白劑3.7~4.7份;
穩定劑4.5~5.5份;
調色劑0.2~1.0份;
水50~65份。
上述方案中通過降低氯化鎂含量并結合穩定劑來達到穩定氯離子、防止玻鎂板吸潮 返鹵的目的,同時在成型劑、增強材料、輕質填料、增白劑、穩定劑、調色劑的共同作用下 大大提升玻鎂板的綜合性能,但是因為配方中依然有氯化鎂的存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返鹵 吸潮的情況,尤其是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梅雨季節,返鹵吸潮情況更加顯著。
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新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防返鹵防火板,無需在配方 中使用氯化鎂,避免了防火板的返鹵情況。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包含成型劑、增強材料、 輕質填料、改性劑和水,其中成型劑包含明礬、氫氧化鎂和氟硅酸鈉,增強材料為玻璃纖維 網格布或其它增強材料,改性劑包含增白劑、穩定劑和粉煤灰,各組分的重量份數如下:
明礬7~8份;
氫氧化鎂55~75份,其含鎂量≥85%,活性鎂>65%;
硫酸鎂20~29份;
氟硅酸鈉0.1~0.15份;
增強材料0.5~8份;
輕質填料26~36份;
增白劑3.7~4.7份;
穩定劑4.5~5.5份;
調色劑0.2~1.0份;
水50~65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氫氧化鎂(Mg(OH)2)是防火板的基料,是一種綠色環保阻燃 劑,有良好的阻燃和消煙作用;通過受熱分解時釋放出結合水,吸收大量的潛熱,來降低它 所填充的合成材料在火焰中的表面溫度,具有抑制聚合物分解和對所產生的可燃氣體進行冷 卻的作用。分解生成的氧化鎂又是良好的耐火材料,也能幫助提高合成材料的抗火性能,同 時它放出的水蒸氣也可作為一種抑煙劑。
明礬(KAl(SO4)2·12H2O)相對于氯化鎂(MgCl2)不易吸潮,提高了防火板的防潮效果, 也不會出現返鹵現象,延長了防火板的使用壽命;
硫酸鎂(MgSO4)、明礬(KAl(SO4)2·12H2O)和(Mg(OH)2)在水中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生成防火漿 料,具有很好的防火效果;
氟硅酸鈉屬于無機粘結劑,最后加入漿料中對漿料有很好的膠合作用,提高防火板的強度, 延長防火板的使用壽命;
玻璃纖維網格布屬于增強材料,其作用一方面是增強防火板的強度,另一方面可提高防火板 的韌性,提高防火板的抗折強度和抗沖擊強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博之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博之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53299.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