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芳香半固態植物油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52932.6 | 申請日: | 2017-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1872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7 |
| 發明(設計)人: | 陳印敏;錢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省鷹鷺麻油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1B1/10 | 分類號: | C11B1/10;C11B3/00;A23D9/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順超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黃晶晶 |
| 地址: | 2381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芳香 固態 植物油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食用植物油制作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芳香半固態植物油及其制備方法,所述芳香半固態植物油由以下組分制成:食用植物油1000?1200g,食用棕櫚油1000?1500g,D?檸檬烯1.0?1.2g,玫瑰多酚0.8?1.0g,洋甘菊提取物0.6?1.0g,香茅醇0.1?0.2g,大豆卵磷脂2.0?2.5g;所述芳香半固態植物油的制備方法包括洋甘菊提取物的制備、食用植物油和食用棕櫚油的混合、大豆卵磷脂復合物的分散以及降溫等步驟;應用本發明制備的芳香半固態植物油含有香茅醇和D?檸檬烯,口味香甜;D?檸檬烯與洋甘菊提取物的協同抑菌作用提高芳香半固態植物油的殺菌消炎作用;D?檸檬烯和玫瑰多酚對酪氨酸酶的協同抑制效應能夠抑制人體黑色素的產生。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用植物油制作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芳香半固態植物油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花草及其果實中蘊含多種活性成分,廣泛應用于食品、藥品和化妝品等行業。檸檬是三大柑橘品種之一,通過冷榨工藝或水蒸汽蒸餾提取的檸檬精油由多種化合物組成,其中揮發性化合物多為烯萜、倍半烯萜類碳氫化合物,非揮發性化合物主要包括甾醇、脂肪酸、類胡蘿卜素和黃酮類化合物。檸檬精油具有豐富的生物活性和芬芳的香氣,常常添加于食品、甜酒和日用產品中。目前玫瑰花主要用來提取玫瑰精油,而精油提取往往伴隨著大量玫瑰花渣的產生而這些花渣都是作為加工廢料處理,增加環境保護負擔,且花渣中多酚類化合物的利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目前食用油市場大多銷售液態植物油,亞油酸含量高,容易氧化變質,危害人體的健康;液態植物油不便于運輸、攜帶和分裝,包裝破損時,內裝的液態食用油會全部漏出;液態植物油營養單一,難以添加除脂肪酸以外的其他營養素,特別是因不能溶解而產生沉淀析出的水溶性營養素。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芳香半固態植物油及其制備方法,提高花草的利用率,所制備的芳香半固態植物油不僅具備殺菌消炎和抑制黑色素的功效,而且方便運輸和保存。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芳香半固態植物油,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半固態植物油由以下組分制成:食用植物油1000-1200g,食用棕櫚油1000-1500g,D-檸檬烯1.0-1.2g,玫瑰多酚0.8-1.0g,洋甘菊提取物0.6-1.0g,香茅醇0.1-0.2g和大豆卵磷脂2.0-2.5g。
優選地,所述芳香半固態植物油由以下組分制成:食用植物油1000g,食用棕櫚油1200g,D-檸檬烯1.0g,玫瑰多酚0.8g,洋甘菊提取物0.8g,香茅醇0.1g和大豆卵磷脂2.3g。
優選地,所述食用植物油是花生油。
優選地,所述香茅醇是從可食用大馬士革玫瑰中提取,所述玫瑰多酚是從可食用大馬士革玫瑰花渣中提取。
上述芳香半固態植物油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向水蒸汽蒸餾后的洋甘菊殘渣中加入75-95%的乙醇溶液,超聲提取1h,過濾,濃縮濾液,加入去離子水制成懸濁液,使用石油醚進行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液和余相,濃縮石油醚萃取液,真空干燥,得到洋甘菊提取物;
(2)向大豆卵磷脂中依次加入D-檸檬烯、玫瑰多酚、洋甘菊提取物和香茅醇,攪拌,得到大豆卵磷脂復合物;
(3)將食用植物油和熱熔的食用棕櫚油混合攪拌,得到混合食用油;
(4)將大豆卵磷脂復合物加入到混合食用油中,攪拌,混合均勻,逐漸降溫,至混合食用油出現細小微粒,制得芳香半固態植物油。
優選地,所述步驟(1)中的余相中加入乙酸乙酯進行萃取,濃縮乙酸乙酯萃取液,與濃縮后的石油醚萃取液混合、真空干燥,得到洋甘菊提取物。
由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如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省鷹鷺麻油有限公司,未經安徽省鷹鷺麻油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5293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