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及其載體與構建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41677.5 | 申請日: | 2017-05-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2148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05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新瓊;徐鑫;譚艷平;王春臺;鄧霄霄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南民族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3 | 分類號: | C12N15/113;C12N15/82;C12N15/66;A01H5/00;A01H6/46 |
| 代理公司: | 武漢華旭知識產權事務所 42214 | 代理人: | 劉天鈺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啟動子 雙元表達載體 抗病基因 構建 誘導 水稻 核苷酸序列 農桿菌介導 水楊酸誘導 轉基因植株 表達模式 調控機制 水稻品種 遺傳轉化 轉入 基因 觀察 申請 分析 成功 研究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所述啟動子受水楊酸誘導表達,該啟動子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長度為2893bp。本發明同時還提供了所述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的雙元表達載體DX2181G,并提供了雙元表達載體DX2181G的構建方法。本申請中成功構建了該啟動子的雙元表達載體DX2181G,通過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轉入水稻品種日本晴,轉基因植株陽性鑒定后,進行GFP觀察分析來研究OsAAA1啟動子的表達模式和OsAAA1基因的調控機制。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受水楊酸和稻瘟病菌的雙誘導的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同時還提供了以上啟動子的載體構建方法,屬于基因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啟動子是一個順式作用DNA序列,具有阻遏子及轉錄因子等調節蛋白的結合位點,包含了一些重要的順式作用元件,在轉錄水平上調節基因的表達。啟動子按照其作用方式及功能可分為組成型啟動子、誘導型啟動子、組織特異性啟動子和特殊類型啟動子。在某些物理或化學信號的刺激下,誘導型啟動子可以誘導相關基因特異表達并且能調控目的基因的轉錄水平。Wisl8基因啟動子活性可以被NaCl、ABA及干旱脅迫誘導增強。對小麥RBCS11基因啟動子分析表明干旱、高鹽、脫落酸和黑暗能抑制該啟動子的活性,在-1597~-1198bp區域存在響應脫落酸的順式作用元件。
在植物抗病過程中,茉莉酸、水楊酸作為重要的抗病信號分子起著重要的作用。對ORCA3基因啟動子研究發現該啟動子內部存在一個茉莉酸應答元件JRE,并且該順式作用元件可以與擬南芥的AtMYC2轉錄因子相結合從而激活ORCA3的表達。擬南芥AtPNP-A基因啟動子中含有受水楊酸間接調控的W-box元件,提高水楊酸的濃度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擬南芥霜霉病抗性基因RPP8啟動子的W-box元件可能參與應答病原菌和水楊酸的誘導反應。對大麥β-1,3-葡聚糖酶同功酶基因(GIII)啟動子(PGIII)研究表明水楊酸和稻瘟病來源的激發子可以誘導高水平的PGIII活性,該啟動子能響應水楊酸的誘導。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受水楊酸、茉莉酸和乙烯誘導上調表達。
本申請的申請人通過前期研究,發現了一種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該基因可用于水稻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分子育種。目前該研究已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并已獲得授權,專利號為:ZL201410591365.6。為了進一步研究該OsAAA1基因的表達模式,也為進一步闡釋該基因的調控機制奠定基礎,因此需要針對該基因的啟動子進行以及誘導表達機理進行研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并成功構建了該啟動子的雙元表達載體DX2181G。為后續的研究OsAAA1啟動子的表達模式和OsAAA1基因的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實現本發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所述啟動子受水楊酸誘導表達,該啟動子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長度為2893bp。
所述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的雙元表達載體DX2181G。
所述的雙元表達載體DX2181G的構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針對水稻誘導抗病基因OsAAA1啟動子設計引物,上游引物為AA2PSalF,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下游引物為AA2PSalR1,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南民族大學,未經中南民族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4167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