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丘陵區塘壩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38724.0 | 申請日: | 2017-05-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078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12-25 |
| 發明(設計)人: | 邵光成;陶雙駿;尚林鑫;崔金濤;朱韻嶠;王小軍;王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E02B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11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適用于 丘陵 塘壩 攔土沉砂降污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丘陵區塘壩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包括匯流區、降污區和塘壩區;所述匯流區、降污區和塘壩區由外向內依次根據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布置。本發明適用于丘陵區塘壩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各結構分工明確,施工簡單,適用于丘陵區,解決了丘陵區匯流路徑短、流速大的問題,同時利用擋墻及欄污柵對水流進行減速、過濾,再結合階梯內的植物生態系統對水中的氮磷等元素進行吸收凈化,從而保證了塘壩內水質的健康,減少了污染的風險。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利生態凈化工程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適用于丘陵區塘壩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
背景技術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集約化程度快速增高,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我國水環境安全的首要因素。近年來盡管人們對農業面源污染認識和治理能力越來越強,但農田養分的投入和農田土壤養分的積累及流失量卻在不斷增加,農業面源污染所占的負荷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水體富營養化最主要的污染源。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物資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極其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在山區丘陵區,小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鑒于小流域的特性,整個集流面內的山坡的徑流,房屋、禾場等硬地面的徑流及稻田暴雨時的排水都會集中匯集到下游的塘壩或者湖泊中,加上山區丘陵地帶地形變化較大,雨水匯流速度大、強度高,將上游的泥沙夾雜污染物一同帶入塘壩中,造成塘壩淤積,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匯流雨水進行相應的處理,以減輕塘壩自凈的負擔。但是山區丘陵區地勢復雜且地形坡度變化大,導致水流匯集時間短、匯流流速大、流徑短,攜帶的泥沙等污染物含量高。由于沒有像平原地區那樣有較長距離的沉降河道(水道),適用于平原區的一些治理方法在丘陵區限于區域條件無法適用,因此需要專門針對丘陵區塘壩淤積及水體污染的問題提出一套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克服現有技術中丘陵區匯流路徑短、匯流流速大、泥沙含量高等問題,本發明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丘陵區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適用于丘陵區塘壩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包括匯流區、降污區和塘壩區;所述匯流區、降污區和塘壩區由外向內依次根據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布置。
工作原理:本發明適用于丘陵區塘壩的攔土沉砂降污系統,在系統運行時,通過匯流區將匯流面丘陵山坡上的雨水引導至降污區,降污區內階梯型河道中的通道以及其中的植物網對水流進行沉降和初步吸收,水流在一級一級的階梯間過濾、沉降、吸收,進入塘壩后再由塘壩區淺水區域的植物網過濾吸收。
所述匯流區包括布置在匯流面坡腳下的預制混凝土導流溝和沉降池;導流溝為U型斷面,采用預制混凝土渠道模塊拼接而成,預制混凝土渠道模塊兩頭帶有卡槽,寬為0.3-0.4m,深度為0.5m,長度為0.5m,模塊之間利用卡槽相互連接;沉降池設置在導流溝和降污區之間,沉降池采用鋼筋混凝土制成,長10~15m,寬度依據河道實際情況而定,池深在進水口處較淺,出水口處較深,呈脅迫狀,高差在1-1.5m,進水口朝向匯流區,出水口分布在兩側變墻上,將水流分為兩部分;能將匯流面內的徑流集中,匯集到沉降池中進行初步沉降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進入降污區水流的流速。
所述沉降池與降污區間設置10-20m的間隔,并將間隔的河道上的淤泥進行清除,間隔的河道上設有砂石墊層,砂石墊層按照級配從小到大、由下向上鋪設沙子、石子、碎石;能增大容水量,利用水體對沉降池出來的水流進行減速,使其平穩的進入降污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海大學,未經河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3872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