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人機識別的方法、裝置和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335665.1 | 申請日: | 2017-05-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7781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23 |
| 發明(設計)人: | 梁慶歡;劉剛;趙情恩 | 申請(專利權)人: |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10L17/22 | 分類號: | G10L17/22;G06F21/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宋子良 |
| 地址: | 英屬開曼群島大開*** | 國省代碼: | 開曼群島;KY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機識別 行為數據信息 操作對象 用戶聲紋 目標對象 判斷結果 預存 終端連接 終端上傳 準確率 服務器 機器人 采集 終端 輸出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人機識別的方法、裝置和系統。其中,該系統包括:終端,用于采集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服務器,與終端連接,用于依據預存模型對終端上傳的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進行識別,判斷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所屬的操作對象是否與預存模型中的目標對象相同,依據目標對象的類型輸出對應的判斷結果,其中,判斷結果包括:操作對象為自然人;或,操作對象為機器人。本發明解決了由于現有技術中針對人機識別存在的缺陷,導致人機識別準確率低的技術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互聯網技術應用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人機識別的方法、裝置和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技術中常用行為、生物特征作為人機識別方案,受限于操作平臺及用戶體驗限制,能夠采集到的用戶行為數據有嚴重限制,從采集到的行為數據提煉出的行為生物特征能夠帶來的信息增益受到限制。
目前針對行為驗證碼原理來進行人機識別,其中人機識別用于區分當前操作是否為機器發生還是人為操作發生,在現有技術中在做人機識別的過程中,首先,采集用戶行為數據;第二,提取行為數據中的行為特征;最后依據該行為特征進行人機判斷,如圖1所示,圖1是現有技術中人機識別流程示意圖。但是現有人機識別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不同終端web、pc、h5、andriod、ios等采集行為特征各不相同。例如,在同一個人手機上,用戶操作虛擬鍵盤速度與在物理鍵盤敲擊速度會不同,使用鼠標滑動與直接在手機屏幕進行軌跡滑動速度、停頓也會不一樣。
第二,在有限動作集下,行為特征的唯一度不夠強。當唯一性不夠強,攻擊者使用相同或者非常接近數據進行重放攻擊時,人機識別系統由于無法識別導致人機識別系統無法拒絕機器的多次請求攻擊。
第三,在有限動作集下,行為特征的穩定性沒有得到過確認。并且,由于行為特征模擬成本較低,根據行為生物特征,很難逆向定位自然人,導致攻擊者肆無忌憚。
以微信聲紋鎖為例,在微信聲紋鎖啟動設置時,微信客戶端顯示一串字符,并顯示提示,該提示指示客戶按壓屏幕指示處然后朗讀字符,微信客戶端通過錄取用戶朗讀字符的聲紋上報服務器,由服務器生成該用戶對應的聲紋鎖,以便后期用戶登錄微信時通過該聲紋鎖登錄微信。
由上可知,如果通過錄音設備錄制用戶聲音樣本,若攻擊者使用該聲音樣本登錄微信,在收到一串驗證字符后,通過播放器朗讀驗證字符對應的用戶聲音樣本,則微信客戶端也會由于無法識別是自然人操作還是機器操作,導致攻擊者通過使用聲音樣本登錄微信。
針對上述由于現有技術中針對人機識別存在的缺陷,導致人機識別準確率低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人機識別的方法、裝置和系統,以至少解決由于現有技術中針對人機識別存在的缺陷,導致人機識別準確率低的技術問題。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人機識別的系統,包括:終端,用于采集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服務器,與終端連接,用于依據預存模型對終端上傳的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進行識別,判斷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所屬的操作對象是否與預存模型中的目標對象相同,依據目標對象的類型輸出對應的判斷結果,其中,判斷結果包括:操作對象為自然人;或,操作對象為機器人。
可選的,終端包括:顯示屏幕、天線和傳感器組,其中,顯示屏幕,用于顯示待驗證信息,其中,待驗證信息包括:待驗證聲音信息和待驗證行為信息;傳感器組,用于采集用戶依據待驗證聲音信息對應的用戶聲紋信息,和待驗證行為信息對應的行為數據信息;天線,與傳感器組連接,用于將用戶聲紋信息和行為數據信息發送至服務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未經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3566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