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MPI噪聲生成器、檢測MPI噪聲問題的方法和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30881.7 | 申請日: | 2017-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806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2-03 |
| 發明(設計)人: | 黃喜;陳國導 | 申請(專利權)人: | 海思光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10/079 | 分類號: | H04B10/079 |
| 代理公司: | 北京龍雙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李飛;秦衛中 |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mpi 噪聲 生成器 檢測 問題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徑干涉(Multi?Path Interference,MPI)噪聲生成器、檢測MPI噪聲問題的方法、裝置和系統,該方法包括接收第一信號,該第一信號包括發送設備發送的業務信號和MPI噪聲生成器產生的MPI噪聲信號,該MPI噪聲生成器設置在該業務信號的發送設備與接收設備之間;確定該業務信號是否丟包,在該業務信號丟包時,確定該發送設備與該接收設備之間的光纖鏈路存在MPI噪聲問題。因此,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光纖系統,例如收發端之間的光纖鏈路中設置MPI噪聲生成器的情況下,在業務信號丟包時,能夠確定該光纖鏈路中存在MPI噪聲問題。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光纖系統領域,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多徑干涉(Multi-pathInterference,MPI)噪聲生成器、檢測MPI噪聲問題的方法、裝置和系統。
背景技術
在光纖系統中由于光纖中存在連接頭,由于接頭端面臟污或者出現微小的空氣間隙,將導致某些連接頭的端面反射率(Optical Return Loss,ORL)增加,從而使信號在接頭端面來回反射,形成MPI噪聲,最后和原始信號混疊在一起,將導致原始信號的信干燥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劣化,最終導致系統性能劣化。
通常,大多數的光纖通信系統中具有一定的MPI的抵抗能力,也就是說在MPI噪聲比較微弱時,不會影響光纖系統的性能。
當光纖系統中存在MPI噪聲但該MPI噪聲低于影響系統正常工作的MPI噪聲臨界值時,該光纖系統仍然可以正常。但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光纖系統能夠正常使用,該光纖系統有可能處于瞬時穩定狀態,即在短期內能穩定的運行,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的擾動,如光纖連接頭的端面反射率稍微變差,偏振態瞬間對齊,系統將偏離穩定狀態,出現丟包,導致系統奔潰。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出現MPI干擾的問題,但是這種狀態是具有潛在的危險性,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消除這種潛在的MPI噪聲問題。但是現有的探測MPI噪聲的方法,如光時域反射儀(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OTDR),無法快速直接地將這種光纖系統中的潛在MPI噪聲問題識別出來的。
因此,如何檢測出光纖系統中潛在的MPI噪聲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MPI噪聲生成器、檢測MPI噪聲問題的方法、裝置和系統,能夠檢測出光纖系統中潛在的MPI噪聲問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檢測多徑干涉MPI噪聲問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信號,該第一信號包括發送設備發送的業務信號和MPI噪聲生成器產生的MPI噪聲信號,該MPI噪聲生成器設置在該業務信號的發送設備與接收設備之間;
確定該業務信號是否丟包,
在該業務信號丟包時,確定該發送設備與該接收設備之間的光纖鏈路存在MPI噪聲問題。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光纖系統(例如,收發端之間的光纖鏈路)中設置MPI噪聲生成器的情況下,在業務信號丟包時,能夠確定該光纖鏈路中存在MPI噪聲問題,因此,本發明實施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問題,能夠檢測如何檢測出光纖系統中潛在的MPI噪聲問題。
可選地,作為第一方面的一種實現方式,該發送端和該接收端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具體的,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發送設備和接收設備可以進行自檢測,例如采用背靠背的測試方式,以確保自身的正常運行。例如,發送設備或接收設備可以將自身的發送端與接收端相連接,在自身的接收端能夠準確的接收到自身的發送端發送的信號的情況下,即可認為該發送設備或接收設備為正常工作狀態。
具體地,發送設備發送業務信號,該業務信號經過光纖系統(這里可以指接收設備與發送設備之間的光纖鏈路)和MPI噪聲生成器形成該第一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海思光電子有限公司,未經海思光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3088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