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波束信息反饋方法及用戶裝置在審
申請號: | 201710308229.5 | 申請日: | 2017-05-04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093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13 |
發明(設計)人: | 李慧玲;那崇寧;柿島佑一;永田聰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NTT都科摩 |
主分類號: | H04B7/0408 | 分類號: | H04B7/0408;H04B7/0413;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于小寧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波束 波束索引 波束信息 用戶裝置 發送 波束功率 波束選擇 基站發送 寬帶波束 反饋 子帶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由用戶裝置執行的波束信息反饋方法,包括:根據波束選擇結果,確定第一波束和多個第二波束;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與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寬帶波束信息;以及與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子帶波束信息。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無線通信領域,并且具體涉及由用戶裝置執行的波束反饋方法,以及相應的用戶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提高通信系統的吞吐量,已經提出了全維度多輸入多輸出(FullDimensional MIMO,FD-MIMO)和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Massive MIMO)天線。與傳統的MIMO系統相比,在FD-MIMO和Massive MIMO系統中,基站能夠使用更多波束與用戶裝置進行數據傳輸。
為了對多波束的波束信息進行反饋,提出了將多個波束中波束除了功率最強的波束以外的剩余波束分為兩組,向基站發送所述剩余波束的分組信息,并根據分組信息分別對兩組波束的進行相應的波束信息反饋。然而,這種波束反饋方法需要發送用于指示波束分組的分組信息,以指示相應的波束反饋信息。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由用戶裝置執行的波束信息反饋方法,包括:根據波束選擇結果,確定第一波束和多個第二波束;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與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寬帶波束信息;以及與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子帶波束信息。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戶裝置,包括:確定單元,配置為根據波束選擇結果,確定第一波束和多個第二波束;發送單元,配置為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與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寬帶波束信息,以及與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子帶波束信息。
在本發明上述方面的由用戶裝置執行的波束信息反饋方法以及相應的用戶裝置中,通過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并且與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對應地發送寬帶波束信息和子帶(Sub-band)波束信息,即使不向基站發送分組信息,基站也能根據從用戶裝置接收到的波束索引,獲得所需要的關于波束功率的信息,并確定與特定波束對應的波束信息,從而節省了信令開銷。
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發明而了解。本發明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通過在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得。
附圖說明
附圖用于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發明的限制,其中在附圖中: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由用戶裝置執行的波束信息反饋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從波束選擇結果中確定第一波束和多個第二波束的示意圖;
圖3A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的示例的流程圖;
圖3B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的示例的示意圖;
圖4A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圖;
圖4B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根據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功率,向基站發送所述多個第二波束的波束索引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圖;
圖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通過使用信道狀態指示(CSI)反饋類型I 和信道狀態指示(CSI)反饋類型II共同來反饋波束信息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NTT都科摩,未經株式會社NTT都科摩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0822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