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308072.6 | 申請日: | 2017-05-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564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勝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優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5G3/00 | 分類號: | C05G3/00;C05G3/08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華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 地址: | 2321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促進 馬鈴薯 植株 生長 海藻 酸鈉基 葉面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其特征在于,首先配制中性的氫氧化鈉-鹽酸羥胺-異丙醇混合液,其次將海藻酸鈉中活潑的羥基與氯乙酸乙酯反應,修飾海藻酸鈉;然后,將萘乙酸酰氯化后再酯化接枝得到萘乙酸衍生物;最后以修飾海藻酸鈉為螯合劑,螯合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混合配制得到一種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
2.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其特征在于,其由如下步驟制備而成:
(1)將鹽酸羥胺加入到異丙醇中,混合攪拌均勻,得到鹽酸羥胺-異丙醇溶液;將氫氧化鈉加入到異丙醇中,混合攪拌均勻,得到氫氧化鈉-異丙醇溶液;在攪拌條件下,將氫氧化鈉-異丙醇溶液逐滴加入到鹽酸羥胺-異丙醇溶液中,至體系的pH為中性,得到混合液,備用;
(2)將海藻酸鈉和氫氧化鈉加入到異丙醇中,加入氯乙酸乙酯,室溫攪拌1-1.5h,然后升溫至75-80℃,恒溫磁力攪拌4-6h,降低溫度至30-35℃,逐滴加入步驟(1)所得的混合液,室溫磁力攪拌4-5h,過濾,用甲醇洗滌濾餅2-3次,干燥,得到修飾海藻酸鈉;其中海藻酸鈉、氫氧化鈉、異丙醇、氯乙酸乙酯和步驟(1)所得的混合液的質量比為1:0.2-0.3:5-6:0.1-0.15:0.2-0.3;
(3)將萘乙酸、氯化亞砜加入到反應容器中,攪拌下緩慢滴加N,N-二甲基甲酰胺,加熱至回流,回流攪拌7-8h,旋蒸出過量的氯化亞砜,得到萘乙酰氯;在冰水浴條件下,將N,N-二乙基乙二胺加入到吡啶和四氫呋喃以質量比1:2-3配制的混合溶劑中,混合攪拌均勻,升高溫度至70-75℃,緩慢滴加萘乙酰氯和四氫呋喃以質量比1:4-6配制的混合溶液,滴加完畢后,繼續恒溫磁力攪拌20-24h,旋轉蒸出溶劑,所得物倒入80-100倍的鹽酸水溶液中,靜置20-24h,過濾,水洗,濾餅采用相當于濾餅重量份4-5倍的異丙醇重結晶,干燥,得到萘乙酸衍生物;其中萘乙酸、氯化亞砜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質量比為1:1.3-1.4:0.08-0.1;N,N-二乙基乙二胺:混合溶劑:萘乙酰氯的質量比為0.5-0.6:8-10:1;
(4)將修飾海藻酸鈉加入到相當于修飾海藻酸鈉重量份100-120倍的去離子水中,50-60℃混合攪拌50-60min,冷卻至室溫,加入萘乙酸衍生物、尿素、硫酸銅和磷酸二氫鉀,超聲分散30-40min,再加入硼酸、鉬酸銨、烯唑醇和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室溫下繼續混合攪拌2-3h,得到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其中修飾海藻酸鈉、萘乙酸衍生物、尿素、硫酸銅、磷酸二氫鉀、硼酸、鉬酸銨、烯唑醇和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的質量比為1:0.008-0.01:5-6:0.08-0.1:0.2-0.3:0.06-0.08:0.08-0.1:0.1-0.12:0.12-0.15。
3.根據權利要求書2所述的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鹽酸羥胺-異丙醇溶液為8-10%的鹽酸羥胺-異丙醇溶液,氫氧化鈉-異丙醇溶液為8-10%的氫氧化鈉-異丙醇溶液。
4.根據權利要求書2所述的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鹽酸水溶液的濃度為0.01-0.02mol/L。
5.根據權利要求書2所述的促進馬鈴薯植株根塊生長的海藻酸鈉基葉面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的超聲分散的溫度為50-60℃,超聲頻率為450-500Hz。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優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未經安徽優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08072.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