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鐵路架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304553.X | 申請日: | 2017-05-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1734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4 |
| 發明(設計)人: | 謝愛華;高占軍;蔣中明;楊永強;李璐;張俊英;劉均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18/00 | 分類號: | E01D18/00;E01D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凱特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鄭立明;鄭哲 |
| 地址: | 10260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鐵路 架空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鐵路架空裝置,用于鐵路下穿施工中,從鐵路線路下方的混凝土枕下架空鐵路,保證鐵路線路運行安全,包括設于鐵路線路兩側的主縱梁(1)、多個橫梁(2)以及小縱梁(3);橫梁(2)由混凝土枕間穿過兩端與兩側的主縱梁(1)連接;橫梁(2)與主縱梁(1)連接處設有連接牛腿連接橫梁(2)與主縱梁(1);橫梁(2)中部通過小縱梁(3)連接;縱、橫向剛度大,便于拼裝,連接可靠,拆裝方便,適用跨度大的多用途架空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械結構以及交通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鐵路架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交通建設的發展,公路、城市道路與鐵路的立交工程也在逐漸增多,在既有鐵路線上需要修建很多上跨或下穿的通道,以便于鐵路兩側行人和車輛的通行。相對于跨線橋來說,地下框架橋采用頂進法施工,具有占地及拆遷少,對行車干擾小,速度快、質量好等優點。但必須進行線路加固,以確保既有線行車及施工安全。傳統上常用的加固技術有吊軌梁法、吊軌橫梁法、吊軌縱橫梁法等,近些年隨著下穿道路路面的加寬、箱涵孔數的增多、道路與鐵路斜交角度的減小等立交工程的出現,使得這些加固技術暴露出使用跨度小,結構松散,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施工工序繁瑣等問題。目前越來越多的鐵路下穿工程選擇采用標準器材D型施工便梁進行線路的加固,D型便梁安裝快捷方便,使用過程中對鐵路線路的擾動小,可不間斷行車進行施工作業。D型施工便梁至今已生產使用了40多年,在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難以完全涵蓋和適用于當前的施工情況,一是使用跨度不夠,D型梁的最大使用跨度為24m;二是橫豎向剛度較弱,目前鐵路運輸越來越趨于快速和重載,且對線路條件的要求也較高,適當的提高橫豎向的剛度有利于行車安全。
目前施工中也出現了一些拼裝式的大跨度鐵路便梁,一般與D型梁的結構相似。隨著跨度的增大,縱梁不可避免需要分段和加高,腹板需要開手孔以達到可以拼接的目的,手孔一則會削弱截面,二則縱梁雙腹板內的安裝空間狹小,操作不便。接頭會成為整個縱梁的受力薄弱點,翼緣板與拼接板的厚度過大,對連接螺栓的受力也不好。
聯結系可以很好的控制便梁的橫向位移,通常采用型鋼構件,傳統的大交叉連接系結構,連接于橫梁的下翼緣,為了避免對軌道的擾動太大,施工中通常不拆除既有的混凝土軌枕或木枕,這樣既有的混凝土軌枕或木枕會占用聯結系的安裝空間,于是常常導致不安裝聯結系,形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既有使用中的半穿式結構的便梁,如24mD型施工便梁適用線間距一般為4.51~4.81m,在復線及線間距較密地段使用時,難以做到雙線或多線并置,需要做特殊處理,一般的作法是采用上承式,但需對縱梁上翼緣開孔,用來和橫梁連接,或是采用U型螺栓等臨時聯結措施,會造成縱梁受力削弱或聯結不緊固等情況。
因此需要一種縱、橫向剛度大,便于拼裝,適用跨度大的多用途架空器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鐵路架空裝置,縱、橫向剛度大,便于拼裝,連接可靠,拆裝方便,適用跨度大的多用途架空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新型鐵路架空裝置,用于鐵路下穿施工中,從鐵路線路下方的混凝土枕下架空鐵路,保證鐵路線路運行安全,包括設于鐵路線路兩側的主縱梁1、多個橫梁2以及小縱梁3;
橫梁2由混凝土枕間穿過兩端與兩側的主縱梁1連接;橫梁2與主縱梁1連接處設有連接牛腿連接橫梁2與主縱梁1;橫梁2中部通過小縱梁3連接;
主縱梁1包括兩端的支承段11與中間的連接段12;支承段11與連接段12均采用兩根并排的有間隔的工字鋼13與工字鋼腹板間的橫隔板14焊接而成;支承段11下面焊接支座墊板15;支承段11與連接段12間通過一組連接板組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30455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