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多服務器管理信號的可靠性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93296.4 | 申請日: | 2017-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0270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27 |
| 發明(設計)人: | 肖沙沙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云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1/20 | 分類號: | G06F1/20;G06F15/173;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張亮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服務器管理 信號 可靠性 架構 | ||
1.一種提高多服務器管理信號的可靠性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理單元,多個服務器,用于給每個服務器散熱的風扇組件,用于給每個服務器供電的電源模塊;
管理單元包括:中央處理器,與服務器數量相對應,使中央處理器與服務器建立數據通信的服務器節點,I2C差分隔離模塊,Pmbus信號隔離模塊,風扇監控模塊;
I2C差分隔離模塊的數量與服務器節點的數量相對應,I2C差分隔離模塊與服務器節點連接,I2C差分隔離模塊使中央處理器與服務器節點的數據通信采用差分I2C信號傳輸;
Pmbus信號隔離模塊與電源模塊連接,Pmbus信號隔離模塊使中央處理器與電源模塊的連接采用Pmbus熱插拔隔離線路,通過Pmbus信號傳輸;
風扇監控模塊與風扇組件連接,使中央處理器通過風扇監控模塊與風扇組件之間傳輸PWM信號、Tach信號;
I2C差分隔離模塊包括:第一熱插拔緩沖器,第一熱插拔控制IC,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
第一熱插拔緩沖器分別通過SCL信號線和SDA信號線與中央處理器連接,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通過SCL信號線和第二電阻R2連接P3V3電源,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通過SDA信號線和第一電阻R1連接P3V3電源;
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分別通過SCL_DP信號線,SCL_DN信號線,SDA_DP信號線,SDA_DN信號線連接服務器節點;
第一熱插拔控制IC與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連接,第一熱插拔控制IC用于當熱插拔控制IC檢測到中央處理器的熱插拔I2C信號與服務器的I2C信號完成握手的Ready信號后,發出Enable信號使第一熱插拔緩沖器工作;
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通過SDA_DN信號線和第三電阻R3連接P12V電源,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通過SDA_DP信號線和第四電阻R4連接P12V電源,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通過SCL_DN信號線和第五電阻R5連接P12V電源,第一熱插拔緩沖器還通過SCL_DP信號線和第六電阻R6連接P12V電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多服務器管理信號的可靠性裝置,其特征在于,
Pmbus信號隔離模塊包括:第二熱插拔緩沖器,第二熱插拔控制IC;
第二熱插拔緩沖器分別通過Pmbus CLK信號線和Pmbus DATA信號線與中央處理器連接,第二熱插拔緩沖器還分別通過CLK信號線和DATA信號線連接電源模塊;
第二熱插拔控制IC與第二熱插拔緩沖器連接,第二熱插拔控制IC用于當第二熱插拔控制IC檢測到中央處理器與電源模塊完成握手的Ready信號后,發出Enable信號使第二熱插拔緩沖器工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多服務器管理信號的可靠性裝置,其特征在于,
風扇監控模塊包括:MOS管,使能控制電路;
中央處理器與MOS管的D極連接,MOS管的S極與風扇組件連接,使能控制電路與MOS管的G極連接;
中央處理器和風扇組件通信的PWM信號、Tach信號通過MOS管進行信號隔離,通過使能控制電路控制Mos管的G極實現信號通斷隔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多服務器管理信號的可靠性裝置,其特征在于,
管理單元還包括:網絡監控模塊;
網絡監控模塊用于監控架構的數據通信流量信息,網絡狀態信息,IP信息,通信協議信息。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多服務器管理信號的可靠性裝置,其特征在于,
管理單元還包括:供電電路;
供電電路用于使外電源通過供電電路給管理單元供電,供電電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五電容C5、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第三二極管D3、第四二極管D4、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第三 三極管Q3、第四三極管Q4、第一場效應管QD1、第二場效應管QD2以及放大器LM;
第一電阻R1第一端連接供電隔離單元的輸入端,供電隔離單元的輸入端與電源連接板連接;
第一電阻R1第二端分別通過第一電容C1接地以及與第二電阻R2第一端連接;第二電阻R2第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場效應管QD1的G極,第二場效應管QD2的G極,放大器LM的三腳,外接電源正極分別與第一二極管D1陽極,第五電阻R5第一端,第六電阻R6第一端連接以及通過第二電容C2接地;
第一二極管D1陰極通過第四電阻R4接第一三極管Q1基極以及與第三電阻R3第一端連接;
第五電阻R5第二端接第一三極管Q1發射極;第六電阻R6第二端接第二三極管Q2集電極;第三電阻R3第二端分別接第七電阻R7第一端和第二二極管D2陽極;第七電阻R7第二端接第三 三極管Q3基極;第二二極管D2陰極分別連接第八電阻R8第二端,第九電阻R9第二端,通過第五電容C5接地以及接外接電源負極;
第八電阻R8第一端接第三 三極管Q3發射極;第九電阻R9第一端接第四三極管Q4集電極;
第一三極管Q1集電極分別接第二三極管Q2基極,第三電容C3第一端以及第三 二極管D3陰極;
第三電容C3第二端和第三 二極管D3陽極分別接第一場效應管QD1的D極;第一場效應管QD1的S極與放大器LM一腳、二腳連接,通過第十二電阻R12接供電隔離單元的輸出端以及通過第十一電阻R11連接第二場效應管QD2的S極;放大器LM一腳通過第十電阻R10連接五腳;第二三極管Q2發射極與第二場效應管QD2的S極,第十一電阻R11,放大器LM七腳以及第十電阻R10的滑動端連接;
第二場效應管QD2的D極連接第四電容C4第一端以及第四二極管D4 陰極;第四電容C4第二端,第四二極管D4陽極,第三 三極管Q3集電極,第四二極管D4基極共同連接;第四三極管Q4發射極分別與放大器LM四腳,第一場效應管QD1的S極以及第十一電阻R11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云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未經鄭州云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93296.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