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293140.6 | 申請日: | 2017-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8090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義 |
| 主分類號: | H02M3/158 | 分類號: | H02M3/15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黃佳麗 |
| 地址: | 246000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晶體管 電阻器 恒定輸出電流 控制電路 驅動能力 電容 驅動器 電感 時間控制器 二極管 電流采樣 輸出電流 系統效率 控制器 減小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及方法,包括:時間控制器、電流采樣&控制器、邏輯&驅動器、晶體管Q1、晶體管Q2、晶體管Q3、電阻器R1、電阻器R2、電阻器R3、電容C1、二極管D、電感L以及電容C2。其優點在于使得輸出電流不需要再流經晶體管Q1,從而提高系統效率和減小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開關電源拓撲的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圖1是一種傳統的基于開關電源拓撲的輸出恒流電路圖。
如圖1所示,傳統的基于開關電源拓撲的輸出恒流電路的控制方式由于電路結構簡單,成本低;所以在LED恒流驅動電源中應用很廣,但同樣其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輸出電流需要同時流過晶體管Q1和晶體管Q2。當輸出電流比較大的情況下,就會在晶體管Q1上產生一定的損壞和發熱;這樣不但降低了系統效率還增加了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及方法,使得輸出電流不需要再流經Q1,從而提高系統效率和減小成本;從而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包括:時間控制器、電流采樣&控制器、邏輯&驅動器、晶體管Q1、晶體管Q2、晶體管Q3、電阻器R1、電阻器R2、電阻器R3、電容C1、二極管D、電感L以及電容C2;電阻器R3的一端連接晶體管Q1和晶體管Q3的源極以及電流采樣&控制器的IN端,電流采樣&控制器的OUT端連接邏輯&驅動器的IN1端,邏輯&驅動器的IN2連接時間控制器,邏輯&驅動器的OUT連接晶體管Q1的柵極,晶體管Q1的漏極連接電阻器R1的一端和晶體管Q2的柵極,電阻器R1的另一端連接電阻器R2的一端和VCC端,電阻器R2的另一端連接晶體管Q2的漏極與晶體管Q3的柵極,晶體管Q3的漏極連接電感L的一端與二極管D的一端,電感L的另一端連接電容C2的一端與Vo-端,二極管D2的另一端、電容C1和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VIN端與Vo+端。
進一步,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還具有以下特征:晶體管Q2的源極、電容C1的另一端、電阻器R3的另一端連到地。
進一步,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還具有以下特征:晶體管Q1受邏輯&驅動器的控制,將邏輯&驅動器OUT腳送來的邏輯信號傳送給晶體管Q2;電阻器R1將晶體管Q1的源極連接到VCC端,為晶體管Q1提供能量;晶體管Q2受晶體管Q1的控制,將晶體管Q1送來的驅動信號送至晶體管Q3;電阻器R2將晶體管Q2的源極連接到VCC端,為晶體管Q2提供能量;晶體管Q3受晶體管Q2的控制,控制電感L上的電流大小;電阻器R3將流過電感L的電流信號轉換為電壓信號并送到電流采樣&控制器。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方法,采用上述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時間控制器,通過控制系統的關斷時間實現控制輸出電流。
進一步,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方法,采用上述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邏輯&驅動器,通過時間控制器和電流樣&控制器送來的信號產生一PWM驅動信號去控制后級的電路。
進一步,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方法,采用上述增大驅動能力以及恒定輸出電流的控制電路;電阻器R1、電阻器R2,晶體管Q1、晶體管Q2,對邏輯&驅動器送來的PWM控制信號進行增大后去控制晶體管Q3,實現增大的驅動能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義,未經張義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9314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