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自取水設備及其主控電路板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285128.0 | 申請日: | 2017-04-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9770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13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向華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廣東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3B3/28 | 分類號: | E03B3/28;H02J7/35 |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協(xié)力知識產(chǎn)權(quán)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 代理人: | 王松 |
| 地址: | 523622 廣東省廣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冷凝器 空氣取水裝置 主控電路板 自取水 水凈化裝置 發(fā)電裝置 壓縮機 制冷劑氣體 儲電裝置 儲水容器 低溫低壓 電機運轉(zhuǎn) 風機設置 高溫高壓 空氣接觸 輸送空氣 主控電路 活塞 水源 排氣管 吸氣管 冷凝 風機 水氫 吸入 原水 輸出 壓縮 | ||
1.一種自取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取水設備包括:發(fā)電裝置、儲電裝置、空氣取水裝置、水凈化裝置、主控電路板、第一儲水容器、第二儲水容器;
所述主控電路板分別連接發(fā)電裝置、儲電裝置、空氣取水裝置、水凈化裝置,控制發(fā)電裝置、儲電裝置、空氣取水裝置、水凈化裝置的工作;發(fā)電裝置分別連接儲電裝置、空氣取水裝置、水凈化裝置、主控電路板,儲電裝置分別連接空氣取水裝置、水凈化裝置、主控電路板;所述儲電裝置為可充電電池;
所述空氣取水裝置包括風機、冷凝器、壓縮機,風機設置于冷凝器的一側(cè),向冷凝器輸送空氣;冷凝器與空氣接觸并冷凝形成原水;壓縮機與冷凝器連接,壓縮機從吸氣管吸入低溫低壓的制冷劑氣體,通過電機運轉(zhuǎn)帶動活塞對其進行壓縮后,通過排氣管向冷凝器輸出高溫高壓的制冷劑氣體;
所述水凈化裝置包括至少一過濾器;所述空氣取水裝置將獲取的原水輸送至第一儲水容器,第一儲水容器連接水凈化裝置,水凈化裝置將經(jīng)過凈化的水輸送至第二儲水容器;所述氫燃料電池連接第一儲水容器,將發(fā)電時生成的水輸送至第一儲水容器;
所述發(fā)電裝置包括水氫機,水氫機包括甲醇水重整制氫裝置、氫燃料電池、氣泵、液體泵,甲醇水重整制氫裝置、氣泵分別連接氫燃料電池;甲醇水重整制氫裝置連接原料存儲容器,液體泵將原料存儲容器中的甲醇水原料輸送至甲醇水重整制氫裝置,甲醇水重整制氫裝置利用原料存儲容器中的甲醇水重整制得氫氣,將氫氣輸送至氫燃料電池,氣泵將含氧氣體泵入氫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利用氫氣及氧氣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發(fā)電,同時生成水;氫燃料電池的出水口連接至第一儲水容器;
所述發(fā)電裝置還包括太陽能發(fā)電裝置、風力發(fā)電裝置;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板、第一充電控制電路,太陽能電池板經(jīng)過充電控制電路連接儲電裝置;所述風力發(fā)電裝置包括風力發(fā)電機、第二充電控制電路,風力發(fā)電機通過第二充電控制電路連接儲電裝置;
所述第一儲水容器與水凈化裝置之間設置第一泵體,水凈化裝置與第二儲水容器之間設置第二泵體,氫燃料電池與第一儲水容器之間設置第三泵體;
所述主控電路板包括主控電路、第一充電控制電路、第二充電控制電路、第一泵體控制電路;
所述主控電路包括第四芯片U4,第一按鍵開關(guān)S1,第二按鍵開關(guān)S2,第三按鍵開關(guān)S3,第四按鍵開關(guān)S4,第五按鍵開關(guān)S5,第六按鍵開關(guān)S6,第七按鍵開關(guān)S7,第八按鍵開關(guān)S8,第九按鍵開關(guān)S9,第四十五電阻R45,第四十六電阻R46,第四十七電阻R47,第四十八電阻R48,第四十九電阻R49,第五十電阻R50,第五十一電阻R51,第五十二電阻R52,第五十七電阻R57,第九電容C9,第十電容C10,第十六電容C16,第十七電容C17,第一晶振Y1;
其中,第四芯片U4為單片機,第一按鍵S1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九引腳和地之間,第五十二電阻R52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九引腳之間,第二按鍵S2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八引腳和地之間,第五十一電阻R51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八引腳之間,第三按鍵S3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七引腳和地之間,第五十電阻R50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七引腳之間,第四按鍵S4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六引腳和地之間,第四十九電阻R49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六引腳之間;
第五按鍵S5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五引腳和地之間,第四十八電阻R48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五引腳之間,第六按鍵S6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四引腳和地之間,第四十八電阻R47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四引腳之間,第七按鍵S7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三引腳和地之間,第四十六電阻R46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三引腳之間,第八按鍵S8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二引腳和地之間,第四十八電阻R45接在電壓5V和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二引腳之間;第九電容C9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四十引腳與地之間,第四芯片U4的第四十引腳連接+5V電源;第九按鍵S9與第五十七電阻R57串聯(lián)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九引腳,第九按鍵S9的另一端連接+5V電源,第十電容C10連接在+5V電源和第四芯片U4的第九引腳之間,第五十八電阻R58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九引腳與地之間;第一晶振Y1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十八引腳和第四芯片U4的第十九引腳,第十六電容C16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十八引腳和地之間,第十七電容C17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十九引腳和地之間;第四芯片U4的第二十引腳接地,第四芯片U4的第三十一引腳接電源+5V;
所述第一充電控制電路包括第六繼電器K6,第二場效應開關(guān)管Q2,第九三極管Q9、第十三極管Q10,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十八電阻R18、第二十電阻R20、第二十一電阻R21、第二十二電阻R22、第二十四電阻R24、第二十五電阻R25、第二十八電阻R28、第三十七電阻R37、第四十三電阻R43、第四十四電阻R44,第三電容C3、第四電容C4、第六電容C6,第二芯片U2,第三二極管D3、第四二極管D4、第七二極管D7、第八二極管D8,第二電感L2;
其中第九三極管Q9的基極與第四芯片的第一引腳相連,第二十電阻R20接在第九三極管Q9的發(fā)射極和基極引腳之間,第六電阻R6接在第六繼電器K6控制端和第九三極管Q9的集電極之間,第三電容C3接在第三二極管D3的負極和地之間,第二十一電阻R21接第四芯片的第二十一引腳和第十三極管Q10的基極之間,第二十二電阻R22接在第十三極管Q10的基極和發(fā)射極之間,第十八電阻R18接在第十三極管Q10的集電極和第七二極管D7的正極之間,第四電阻R4和第七二極管D7并聯(lián)接在第二場效應開關(guān)管Q2的柵極和漏極之間,第八二極管D8接第二場效應開關(guān)管Q2的源極和地之間,第二電感L2接在第八二極管D8的負極和第四電容C4之間,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串聯(lián)連接在第四二極管D4和地之間,第五電阻R5接在蓄電設備接口P5的第二引腳和地之間,第二十四電阻R24接在第二芯片U2的第三引腳和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之間,第二十五電阻R25接在第二芯片U2的第二引腳和地之間,第二十八電阻R28接在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腳和第二引腳之間,第二芯片U2的第八引腳接地,第六電容C6接在電壓12V和地之間,第三十七電阻R37接第二芯片U2的第五引腳和蓄電設備接口P5的第二引腳之間,第四十三電阻R43接在第二芯片U2的第六引腳和地之間,第四十四電阻R44接在第二芯片U2的第六引腳和第七引腳之間,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腳接第四芯片U4單片機的第二十四引腳,第二芯片U2的第七引腳接第四芯片U4單片機的第二十五引腳;
所述第二充電控制電路包含蓄電池充電電路和風速檢測電路;蓄電池充電電路包含第一繼電器K1,第一芯片U1,第一場效應開關(guān)管Q1,第三三極管Q3,第四場效應開關(guān)管Q4,第一二極管D1,第五二極管D5,第六二極管D6,第九二極管D9,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第五電容C5,第三電感L3,第三電阻R3,第七電阻R7,第十二電阻R12,第十三電阻R13;其中第三三極管Q3的基極連接至第四芯片U4的第二引腳,第十二電阻R12接在第三三極管Q3的基極和發(fā)射極之間,第三電阻電阻R3接第一繼電器K1控制端與第三三極管Q3的集電極之間,第一電容C1接在第一開關(guān)管Q1的漏極和地之間,第一電感L1接在第一開關(guān)管Q1的源極和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之間,第二電容C2和第三電感L3串聯(lián)后接在第一二極管D1的負極和地之間,儲電設備蓄電池接在第一二極管D1的負極和地之間,第五電容C5接在第一芯片U1的第六引腳和第八引腳之間,第十三電阻R13接在第一芯片U1的第二引腳和第四芯片U4的第二十二引腳之間,第十九電阻R19接在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腳和第四芯片U4的第二十二引腳之間,第六二極管D6和第七電阻R7并聯(lián)連接在第一芯片U1的第七引腳和第一開關(guān)管Q1的柵極之間,第五二極管D5連接在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腳和第八引腳之間,第九二極管D9和第二十三電阻R23并聯(lián)連接在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腳和第四開關(guān)管Q4的柵極之間;
風速檢測電路由第三芯片U3,第三芯片U3為光電耦合器,第十一三極管Q11,第十六三極管Q16、第七電容C7,第八電容C8,第二十六電阻R26,第二十七電阻R27,第二十九電阻R29,第三十電阻R30,第三十三電阻R33,第三十六電阻R36,第四十二電阻R42,第十二極管D10,第四電感L4組成;其中第二十九電阻R29接在第四芯片U4的第二十六引腳和第十一三極管Q11的集電極之間,第二十六電阻R26接在+5V和第十一三極管Q11的集電極之間,第二十七電阻R27接在+5V和第十一三極管Q11的基極之間,第十六三極管Q16的集電極接第十一三極管Q11的基級;第十六三極管Q16的發(fā)射極接第十一三極管Q11的發(fā)射極并接地;第八電容C8與第四十二電阻R42并聯(lián)后連接在第十六三極管Q16的基極和發(fā)射極之間;第三十六電阻R36接在第十六三極管Q16的基極和第三芯片U3的第三引腳之間,第三十電阻R30接在+5V和第三芯片U3的第四引腳之間,第十二極管D10與第七電容C7并聯(lián)在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腳和第二引腳之間,第四電感L4和第三十三電阻R33串聯(lián)后接在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腳和風機輸入V相之間,風機輸入W相接第三芯片U3的第二引腳;
所述第一泵體控制電路包括第二繼電器K2、第四繼電器K4、第八電阻R8,第十電阻R10,第十四電阻R14,第十五電阻R15、第五三極管Q5、第六三極管Q6;其中第五三極管Q5的基極接第四芯片U4的第三引腳,第六三極管Q6的基極接第四芯片U4的第四引腳,第十四電阻R14接在第五三極管Q5的基極和發(fā)射極之間,第八電阻R8接第一繼電器K1的控制端和第五三極管Q5的集電極之間,第十五電阻R15接在第六三極管Q6的基極和發(fā)射極之間,第十電阻R10接第二繼電器K2控制端和第六三極管Q6的集電極之間,第二繼電器K2的另一控制端接12V電壓,第四繼電器K4的另一控制端接12V電壓,第二繼電器K2的開關(guān)輸入端分別接水氫機輸出直流和蓄電池輸出直流,第二繼電器K2的開關(guān)輸出端接第四繼電器K4的開關(guān)輸入端,第四繼電器K4的開關(guān)輸出端接第一泵體供電插口P2的第一引腳,第一泵體供電插口P2的第二引腳接地。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廣東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jīng)廣東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85128.0/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雨水收集系統(tǒng)及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種太陽能空氣取水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