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采用串饋耦合實現檢測輸入的多通道接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83510.8 | 申請日: | 2017-04-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04691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06 |
| 發明(設計)人: | 莫驪;杜麗軍;閆超;張瑞;錢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4B1/16 | 分類號: | H04B1/16;G01S7/285 |
| 代理公司: | 11487 北京中企鴻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郭鴻雁<國際申請>=<國際公布>=<進入 |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采用 耦合 實現 檢測 輸入 通道 接收 系統 | ||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采用串饋耦合實現檢測輸入的多通道接收系統,包括:包括:激勵源模塊、頻率源組件、N通道串饋耦合電路、N通道變頻接收組件、數字處理電路;所述激勵源模塊的檢測信號輸出端與N通道串饋耦合電路的檢測端口相連,所述頻率源組件的各個輸出端分別與激勵源模塊、N通道變頻接收組件和數字處理電路的相應輸入端相連,所述N通道變頻接收組件與所述N通道串饋耦合電路一體化設計,所述的N通道變頻接收組件的輸出端與數字處理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本發明采用串饋耦合的方式,將一路接收機的檢測信號耦合到N個接收通道中,節約了N通道功分器或N擲開關電路的使用,簡化了系統設備量,節約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雷達、通訊、電子對抗系統中信號收發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采用串饋耦合實現檢測輸入的多通道接收系統。
背景技術
數字化有源相控陣系統在接收狀態下的工作原理是將天線接收到的信號經過低噪聲放大和幅相加權以后通過子陣合成網絡形成N個子陣再放大變頻到中頻信號進行子陣數字化處理,因此至少需要N個接收通道對天線陣面的信號進行接收處理。為了對全機進行準確的故障定位以提高故障平均修復時間(MTTR),一般均要求接收系統具有完善的機內測試設備(BITE)。對于接收機自檢狀態下,需判斷N個接收通道的工作是否正常,至少需要產生N個接收機檢測信號。因此常規的有源相控陣系統的接收系統主要包括激勵源、頻率源、N個通道的變頻接收和N通道數字處理電路,以及為了產生N個接收機檢測信號的N路功分器模塊或N擲開關模塊。而隨著目前載機平臺的發展和數字光穿艙技術的成熟應用,接收系統往往放置于艙外。艙外的空間及其有限,對接收系統的小型化設計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常規應用方式會帶來如下問題:
1.對于N個子陣的有源相控陣系統來說,由激勵源產生一個接收機檢測信號,然后需通過N路功分器或者N擲開關模塊產生或切換出N路接收機檢測信號,直接增加了系統的設備量和重量。
2.N個接收通道的電路內部需要設計N路耦合器,增加了接收通道的體積。
3.N個接收通道結構上需要設計N個接收機自檢輸入端口,即至少需要2N個輸入端口才能實現系統的BITE功能。除了增加了連接器和電纜重量以外,接收通道的外形尺寸也會增加,意味著重量也會相應增加。
4.以上三點均會帶來體積、重量的迅速增加和設備量復雜化等問題,因此常規的有源陣列設計需要均衡系統性能與上述問題之間的矛盾,在允許的空間條件下選擇較少的子陣劃分方式實現,或者取消BITE功能。
隨著數字化有源相控陣系統的發展,雷達、對抗、電偵及通信系統對大陣面、多功能應用需求的出現,充分發揮DBF技術的優點,同時也不能忽略全機準確的故障定位功能,設計出一種采用串饋耦合實現檢測輸入的多通道接收系統,解決了數字化有源相控陣系統中子陣劃分數量和全機故障檢測定位功能之間的矛盾,并且使多通道接收系統適應日益有限的載荷空間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決所述技術缺陷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采用串饋耦合實現檢測輸入的多通道接收系統,在不減少子陣數量的前提下,采用將串饋耦合器與多通道變頻接收一體化設計,在不增加系統設備量的前提下實現了多通道接收機的自檢功能,使整個接收系統具備完善的機內測試設備以方便進行準確的故障定位。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采用串饋耦合實現檢測輸入的多通道接收系統,包括:激勵源模塊、頻率源組件、N通道串饋耦合電路、N通道變頻接收組件、數字處理電路;
所述激勵源模塊的檢測信號輸出端與N通道串饋耦合電路的檢測端口相連,所述激勵源模塊用于將檢測信號傳輸至N通道串饋耦合電路;
所述頻率源組件的各個輸出端分別與激勵源模塊、N通道變頻接收組件和數字處理電路的相應輸入端相連,所述頻率源組件用于產生全機工作所需的所有本振信號和時鐘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8351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電池組裝體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高棚燈(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