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導頻發送、接收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78122.0 | 申請日: | 2017-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3705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8 |
| 發明(設計)人: | 王東昊;蘇進喜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5/00 | 分類號: | H04L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劉醒晗 |
| 地址: | 100083***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頻發 接收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導頻發送、接收方法及裝置,用以降低終端接收導頻的時延,從而提高基于導頻的信道估計效率。本申請提供的一種導頻發送方法,包括:確定為用戶設備配置的導頻圖樣,所述導頻圖樣包含導頻的時頻位置信息,所述導頻的時頻位置信息,包括導頻位于子幀的起始時刻的位置信息;按照所述導頻圖樣,向所述用戶設備發送導頻。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導頻發送、接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大規模商用以及移動業務的持續增長,世界范圍內已經開始了對于第五代通信技術(5G)的研究工作。5G是一種多技術融合的通信,通過技術的更迭和創新來滿足廣泛的數據、連接業務的需求。在RAN71次會議中,3GPP成立了關于5G新空口標準化的研究項目(Study Item,SI)。根據5G對于垂直場景的劃分,3GPP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新空口的研究:增強無線寬帶(enhanced Mobile BoadBand,eMBB)、低時延高可靠(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和大規模機器通信(massive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
針對上述幾個應用場景,3GPP已經在信道編碼、新型多址、多天線和新型參數集幀結構等方面展開了討論。在URLLC場景下,由于業務屬性與傳統數據業務有很多不同之處,因此需要針對性研究適合該場景的技術。其中,為滿足URLLC場景的KPI指標(1ms的單向傳輸時延和99.999%的傳輸可靠性),新型幀結構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導頻設計是新型幀結構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LTE系統中,信道狀態信息獲取的主要方法為在時頻域插入一定數量的參考信號(Reference Signal,RS),接收端通過對參考信號位置的頻域信道估計和插值算法,獲取整個子幀上的頻域信道響應。其中,不同的天線端口對應不同的參考信號,其間隔需要兼顧不同信道的時延和多普勒擴展特性,因此,參考信號在時頻域都具有較高的密度。兩天線端口下的導頻圖案如圖1所示,其中,R0表示天線端口0的導頻符號,R1表示天線端口1的導頻符號,l表示時隙里的符號索引,即時域的符號索引,k表示頻域索引,圖1中每行表示一個子幀所包含的符號,例如每一子幀包含2個時隙,每個時隙包含7個符號,即每一子幀包含14個符號。
采用圖1所示的導頻圖樣,為獲得整個子幀的頻域信道響應,終端首先要獲取所有導頻符號的數據,接收處理時存在較大的時延,在URLLC場景下,當業務對時延的要求較高時,上述導頻設計方法很難滿足業務時延要求。另一方面,從圖1可以看出,當天線端口數目為2時,導頻開銷(即導頻符號所占用的RE數)已經超過了7%,隨著天線端口數目的增加,導頻開銷會不斷增大,從而造成系統有效頻譜利用率的降低。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導頻發送、接收方法及裝置,用以降低終端接收導頻的時延,從而提高基于導頻的信道估計效率。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導頻發送方法,包括:
確定為用戶設備配置的導頻圖樣,所述導頻圖樣包含導頻的時頻位置信息,所述導頻的時頻位置信息,包括導頻位于子幀的起始時刻的位置信息;
按照所述導頻圖樣,向所述用戶設備發送導頻。
本申請實施例通過上述方法,使得終端針對每一子幀,可直接利用前置導頻(子幀的起始時刻的導頻),盡早獲取整個子幀的導頻,無需等待接收子幀起始時刻的后續時刻的導頻,減少了導頻接收處理時延,并利用這些導頻進行信道估計,進而減小信道估計時延。
可選地,所述導頻的時頻位置信息,具體包括導頻位于每一子幀的起始時刻的位置信息。
可選地,所述每一子幀的起始時刻,具體為:每一子幀的第一個符號。
可選地,該方法還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7812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