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神經網絡的VoIP無參考視頻通信質量客觀評價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68980.7 | 申請日: | 2017-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2702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晶;費澤松;趙曉涵;李成才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N17/00 | 分類號: | H04N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正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毛燕 |
| 地址: | 10008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神經網絡 無參考視頻 客觀評價 視頻 網絡參數 主觀測試 通信 神經網絡構建 神經網絡訓練 視頻通話過程 標準化處理 輸出 降維處理 客觀評估 神經節點 實時通信 視頻通信 輸入參數 質量監測 降維 權重 映射 場景 參考 | ||
本發明公開的基于神經網絡的VoIP無參考視頻通信質量客觀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實時通信場景下的VoIP視頻通信質量監測,屬于視頻質量客觀評價領域。本發明的方法通過如下步驟實現:在VoIP視頻通話過程中對網絡參數進行提取,同時對該段視頻進行主觀測試打分,對提取的網絡參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和降維處理,得到的降維數據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主觀測試得分作為神經網絡的參考輸出進行神經網絡訓練,得到各神經節點的權重及閾值,即完成神經網絡構建;神經網絡的輸出即為根據輸入參數映射得到的客觀質量評分,所述的客觀質量評分用于VoIP無參考視頻通信質量客觀評估。本發明能夠實現對VoIP視頻質量做出準確且實時評價。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于神經網絡的VoIP無參考視頻通信質量客觀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實時通信場景下的VoIP視頻通信質量監測,屬于視頻質量客觀評價領域。
背景技術
隨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多媒體通訊技術的發展和第四代移動通訊系統的普及,移動視頻通信業務在生活和工作中愈發重要,其中基于VoIP的實時視頻技術憑借其便捷性以及高性價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IP網絡的實時通信性能與專用通信網絡相比不夠穩定,由此帶來的丟包、抖動和延時會影響視頻通信的質量,從而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如何準確地對視頻通信質量進行評價是實時通訊中的關鍵部分。
根據ITU和VQEG等國際組織對于視頻質量評估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定,視頻質量評估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主觀的評估方式,還有一種就是客觀的評估方式。主觀的視頻質量評估方法以人的主觀感受作為唯一衡量標準,因此具有極高的準確性,但主觀評估方法復雜性較高,并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因此不適用于實時通信中的視頻質量評估。根據處理待測視頻時有無對應的原始參考視頻和參考程度,客觀質量評估方法分為三大類:全參考方法、部分參考方法、無參考方法。其中,全參考方法需要與原始視頻相比較,目前比較典型的全參考評價技術有“基于全像素失真的統計方法”和“基于人眼視覺系統的評價方法”。部分參考方法需要傳輸部分參考信息,這些參考信息可以來源于原始視頻本身,也可以是非原始數據的額外信息,典型的兩種方法是“基于結構相似性的質量評價方法”和“基于數字水印的部分參考視頻質量評估”。無參考方法無需額外傳輸信息就能直接評價,典型的方法有塊狀檢測評價方法和檢測塊邊緣模糊方法。
綜上所述,現有視頻質量客觀評估方法中,全參考方法和部分參考方法技術體系較為成熟,但這兩種評價方法用于VoIP視頻客觀質量評價時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無法準確衡量因為IP網絡的延遲、抖動而帶來的問題,從而影響整個測試結果的準確性。二是上述兩種方法作為有參考體系,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原始數據或部分參考數據,這在實時通信中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為了提升VoIP視頻通信質量評價的準確性,就需要使用無參考客觀質量評價算法,但現有無參考質量評價體系還不成熟,研究主要還局限在對已知劣化(如塊效應、邊緣模糊等)的檢測和評價,當出現未假設到的錯誤時算法不適應,因此結果常與主觀評價偏差較大。我國授權公開號為CN200810163592.3的發明專利“Motion Jpeg2000視頻客觀質量的無參考評估方法”公開了一種無參考體系的視頻客觀質量評價方法,但該方法需要對每幀圖像進行處理,在實時性和計算復雜度上仍無法達到VoIP視頻通信質量的評估要求。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的視頻客觀質量評價算法無法對VoIP視頻質量做出準確且實時的評價,本發明公開的基于神經網絡的VoIP無參考視頻通信質量客觀評價方法,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VoIP無參考視頻通信質量客觀評估方法,能夠實現對VoIP視頻質量做出準確且實時評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理工大學,未經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6898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