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削減農田面源污染物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710266774.2 | 申請日: | 2017-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55797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19 |
| 發(fā)明(設計)人: | 萬玉文;茆智;李新建;崔遠來;粟世華;余金鳳;趙樹君;甘幸;魏保興;黃繪;郭長強;方崇;潘樂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南寧東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17 | 代理人: | 戴燕桃;汪治興 |
| 地址: | 530105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削減 農田 污染物 方法 | ||
1.一種削減農田面源污染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通過采用間歇灌的方式降低農田的氮磷流失;
S2.農田排出的水流入排水草溝,所述排水草溝縱斷面為梯形,上底為0.3m、下底為0.2m、深度為0.25m,縱坡1/1000,長度為50~300m,排水草溝內種植有沉水植物;
S3.排水草溝排出的水流入塘堰濕地,塘堰濕地結構設置為前部淺、中部深、后部淺,前部和后部的平均水深為0.30m,中部的平均水深0.50m,塘堰濕地面積與承接排水的農田面積比為1:14,塘堰濕地中種植有水生植物;
S4.塘堰濕地排出的水流入骨干生態(tài)溝,所述骨干生態(tài)溝的縱斷面為梯形,上底為2?m、下底為1.2m、深度為1.2m,縱坡1/2000,長度為80~300m,骨干生態(tài)溝中的水面低于骨干生態(tài)溝上底所在平面0.1~0.5m;骨干生態(tài)溝中種植有水生植物;
所述步驟S1中,氮肥分四次施入,當所述農田種植為水稻時,底肥施入氮肥總重量的25~32%,移栽后10~12?天施入氮肥總重量的25~32%作為分蘗肥,移栽后35~40天施入氮肥總重量的25~32%作為拔節(jié)肥,移栽后60~65天施入剩余的氮肥作為穗肥;
所述排水草溝內種植有包括野苦麻、水花生、辣草和水草在內的沉水植物;所述骨干生態(tài)溝中種植有包括水草、辣草和水葫蘆在內水生植物;
所述排水草溝中,以排水草溝的長度計算種植密度,野苦麻的種植密度為1~2株/m,水花生的種植密度為8~12株/m,辣草的種植密度為18~25株/m,水草的種植密度為70~90株/m;
所述骨干生態(tài)溝分為依次連通的前段生態(tài)溝、中段生態(tài)溝和后段生態(tài)溝,前段生態(tài)溝長度為1/50至1/20骨干生態(tài)溝的長度,中段生態(tài)溝長度為1/2至2/3骨干生態(tài)溝的長度,剩余為后段生態(tài)溝;以骨干生態(tài)溝的長度計算種植密度,前段生態(tài)溝中,水草的種植密度為70~90株/m,水葫蘆的種植密度為40~50株/m;中段生態(tài)溝中,水草的種植密度為100~210株/m,水葫蘆的種植密度為30~50株/m;后段生態(tài)溝中,水草的種植密度為15~40株/m,水葫蘆的種植密度為30~50株/m;
所述塘堰濕地劃分為4塊依次連通的1號塘堰部分、2號塘堰部分、3號塘堰部分和4號塘堰部分;所述1號塘堰部分和3號塘堰部分從上部進水,下部出水,種植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采用無土栽培漂浮于水面上的蔬菜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2號塘堰部分和4號塘堰部分從下部進水,上部出水,種植挺水植物;所述浮葉植物包括睡蓮,所述沉水植物包括黑藻和狐尾藻;所述漂浮植物包括水葫蘆;所述蔬菜包括空心菜、西洋菜、生菜;所述挺水植物包括蘆葦和蘆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未經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6677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沉積物銅污染海域生態(tài)修復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市政道路排水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