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稀脈浮萍與橢圓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264056.1 | 申請日: | 2017-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272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23 |
| 發明(設計)人: | 楊春平;林燕;楊萬里;周琦;曾光明;李惠茹;吳彬;吳夢潔;王慨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A01G31/02;A23K10/30;A23K50/75;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浮萍 橢圓 小球藻 聯合 處理 水體 原位 修復 方法 | ||
1.一種利用稀脈浮萍與橢圓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污染水體分為3~8個處理單元,每個單元用浮木分隔成藻類處理區、浮萍處理區和動物飼養區三個矩形區域;
步驟2)按小球藻與處理水量3%~8%的體積比在藻類處理區投加小球藻,處理時間為
5~10d;
步驟3)小球藻處理完成后,在該區域接種50~80%覆蓋率的浮萍,處理時間約為7~12d,該區域即成為浮萍處理區;
步驟4)浮萍處理完成后,在該區域投放生長期的食草性魚和鴨,該區域即成為動物飼養區;
步驟5)三個區域聯合處理后,捕捉魚和鴨,并用浮木將殘留的浮萍收集。
2.根據權利1所述的一種利用浮萍與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黑臭水體CODCr為30~200mg/L,氨氮為10~100mg/L,總磷為2~20mg/L。
3.根據權利1所述的一種利用浮萍與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小球藻種屬為Chlorella ellipsoidea。
4.根據權利1所述的一種利用浮萍與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所述浮萍的種屬為Lemna aequinoctialis。
5.根據權利1所述的一種利用浮萍與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所述的魚為草魚、鯉魚、鰱魚等食草魚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的鴨為鴨屬中食草鴨的一種或多種。
6.根據權利1一種利用浮萍與小球藻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和步驟5)中所述浮木密度為0.1~0.4kg/m3,浮木組成的矩形框接口采用可拆卸和組裝的榫接方式。
7.根據權利1所述一種利用浮萍與水生動物聯合處理黑臭水體的原位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和步驟5)中所述浮木框中的一邊作為浮萍收集板,其厚度為5~10cm,浮木兩端距邊緣5~8cm處有孔徑為1~2cm的穿繩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大學,未經湖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64056.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