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紅豆杉酵素微膠囊化產品及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249211.2 | 申請日: | 2017-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629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21 |
| 發明(設計)人: | 魯青;張良;劉媛潔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省食品發酵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23L33/00 | 分類號: | A23L33/00;A23L33/19;A23L33/21;A23L29/10;A23L29/25;A23L33/125;A23L33/10;A23P10/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齊海迪 |
| 地址: | 336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紅豆杉 酵素 微膠囊 產品 方法 | ||
1.一種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將含有紅豆杉酵素的物質作為微膠囊芯材,采用第一包埋壁材對所述微膠囊芯材進行第一次包埋,得到第一包埋物,采用第二包埋壁材對所述第一包埋物進行第二次包埋,得到紅豆杉酵素微膠囊化產品;
所述第一包埋壁材包括乳清蛋白溶液和阿拉伯膠溶液;所述第二包埋壁材包括麥芽環糊精溶液和海藻糖溶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埋壁材還包括單甘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包埋包括:將所述乳清蛋白溶液、所述阿拉伯膠溶液和所述微膠囊芯材混合,得到預混合液,然后再按照重量比為100:0.6-1.2于所述預混合液中加入所述單甘酯,得到第一包埋物。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甘酯加入至所述預混合液中后,于3500-6000r/min的條件下攪拌,靜置,得到所述第一包埋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埋壁材中的所述乳清蛋白溶液所含的乳清蛋白與所述微膠囊芯材的重量比為5-15:10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埋壁材中的所述阿拉伯膠溶液所含的阿拉伯膠與所述微膠囊芯材的重量比為3-10:10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次包埋包括:將所述麥芽環糊精溶液和所述海藻糖溶液與所述第一包埋物混合,于45-50℃、3000-5000r/min的條件下混合2-4h,冷卻或干燥后得到所述紅豆杉酵素微膠囊化產品。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埋壁材中的所述麥芽環糊精溶液所含的麥芽環糊精與所述微膠囊芯材的重量比為5-18:100。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豆杉酵素的微膠囊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膠囊芯材占所述紅豆杉酵素微膠囊化產品重量的35-65%。
10.一種紅豆杉酵素微膠囊化產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包埋層和第二包埋層,所述第一包埋層由第一包埋壁材對微膠囊芯材包埋形成,所述第二包埋層由第二包埋壁材對所述第一包埋層包埋形成;其中,所述微膠囊芯材為含有紅豆杉酵素的物質,所述第一包埋壁材包括乳清蛋白溶液和阿拉伯膠溶液,所述第二包埋壁材包括麥芽環糊精溶液和海藻糖溶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省食品發酵研究所,未經江西省食品發酵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4921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