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48026.1 | 申請日: | 2017-04-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95026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19 |
| 發明(設計)人: | 肖錫林;錢多;鄧健;王紅娟;廖力夫;何軍;何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7/30 | 分類號: | G01N27/30;G01N27/4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曉明 |
| 地址: | 421001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識別 硝唑 傳感器 制備 方法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玻碳電極的預處理、制備導電膜玻碳電極、制備復式分子印跡膜修飾玻碳電極、組裝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在奧硝唑藥劑、人血漿以及人新鮮尿液檢測中的應用。本發明的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能夠高效識別左奧硝唑,但是不識別右奧硝唑,且該傳感器的檢出限低、操作簡便快捷,能準確的檢測出左奧硝唑的含量,可以廣泛的應用與醫藥、臨床中左奧硝唑的檢測。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電化學分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奧硝唑(ONZ)具有良好的抗厭氧菌、抗滴蟲和抗阿米巴原蟲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手術前預防感染和手術后抗敏感厭氧菌的治療。由于左旋奧硝唑(S-ONZ,簡稱為左奧硝唑)毒副作用較低,而右旋奧硝唑(R-ONZ,簡稱為右奧硝唑)對中樞神經細胞的毒性顯著大于其左旋體,臨床一般使用左奧硝唑。因此研究具有對映選擇性檢測ONZ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已報道的ONZ測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色譜法以及毛細管電泳法,但是分光光度法不能識別ONZ對映體,色譜法及毛細管電泳法雖有一定的對映選擇性識別能力,但操作繁雜,電化學傳感器方法雖然具有高選擇性、低檢出限、簡便快捷等優點,但目前僅有關于非手性檢測ONZ方面的報道。因此,急需發明出一種能夠識別ONZ對映體的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的制備方法,解決了現有的奧硝唑測定方法不能識別奧硝唑對映體的問題。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玻碳電極的預處理
將玻碳電極打磨、拋光至表面呈鏡面,然后依次用無水乙醇和質量濃度為38%的硝酸清洗,清洗干凈后的玻碳電極浸入去離子水中,超聲振蕩清洗l~3min,得到拋光處理好的玻碳電極;
以拋光處理好的玻碳電極作為工作電極,將其置于濃度為0.1mol/L的磷酸緩沖溶液中,在-0.5~+1.4V的電位區間內循環掃描至伏安曲線穩定,得到活化玻碳電極;
步驟2,制備導電膜玻碳電極
將步驟1中的活化玻碳電極置于含有3-(苯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APTMS)和2-氨基苯硼酸(2-APBA)的硫酸溶液中,然后在-0.5~0.9V的電位掃描范圍內,以120~160mVs-1的速率循環電位掃描20~22圈后,電極表面形成連有-Si(OCH3)3和-B(OH)2基團的聚苯胺型導電膜,該電極即為導電膜玻碳電極,將所述導電膜玻碳電極用去離子水洗滌干凈后備用;
其中,所述硫酸溶液中3-(苯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2-氨基苯硼酸的濃度均為0.03~0.05mol/L,硫酸的濃度為0.2mol/L;
步驟3,制備復式分子印跡膜修飾玻碳電極
將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四乙氧基硅烷(TEOS)、5mmol/L的左奧硝唑的2-乙二醇乙醚溶液按照1:3:34~38的體積比混合均勻,然后于32~38℃下攪拌15~20min,再往其中加入相當于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體積2~3倍的、濃度為62.5mmol/L的NaOH溶液,攪拌15~20min,形成溶膠,取15~18L溶膠均勻滴加到步驟2中制得的導電膜玻碳電極的表面,滴加完畢后于室溫下靜置15~20h,再將該導電膜玻碳電極用甲醇-醋酸溶液反復清洗至用差分脈沖伏安法檢測不到左奧硝唑的還原峰為止,再用蒸餾水清洗電極,晾干后得到復式分子印跡膜修飾玻碳電極(B-DMIM/CPE);
步驟4,組裝識別左奧硝唑的傳感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華大學,未經南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4802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