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環保生物油的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238273.3 | 申請日: | 2017-04-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7281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02 |
| 發明(設計)人: | 歐文成 | 申請(專利權)人: | 歐文成 |
| 主分類號: | C10G1/00 | 分類號: | C10G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孫巍 |
| 地址: | 412300 湖南省株洲市***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物油 液化 生物質漿液 生物質原料 丙酮 制備 環保 廢水處理成本 高壓反應釜 生物質液化 固液分離 液化反應 有機物質 粉碎機 廢水量 副產物 回用液 水混合 溶劑 抽提 回用 加水 粒徑 過濾 蒸發 溶解 節能 回收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環保生物油的制備方法,生物質原料經粉碎機粉碎并篩分至粒徑小于0.3mm;將粉碎篩分后的生物質原料與水混合得生物質漿液;或將粉碎篩分后的生物質原料與加水的回用液相混合得生物質漿液;將生物質漿液在氮氣氣氛下于高壓反應釜中液化反應;反應液進行固液分離,液相回;固體用丙酮抽提,過濾,濾液蒸發回收丙酮,得到生物油。本發明的方法中采用液化副產物——液相進行回用,用于處理生物質液化,對原料的適應性極強。本發明的方法明顯地減少液化后產生的廢水量,降低廢水處理成本。本發明的液相中溶解的有機物質可以增加液化后生物油的能量密度,與采用水作為溶劑液化時所得的生物油熱值相近。本發明環保、節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環保生物油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的生物質資源以秸稈、稻殼、棉花桿等農林廢棄物為主。以大麥為例,大麥是世界第四大谷物,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13年,世界大麥產量為1.45億噸,以曬干的秸稈產量與農作物產量的比例為1.2計算,當年大麥秸稈產量為1.74億噸,產量十分巨大。目前,大部分的秸稈作為農業廢棄物被隨意丟棄或被焚燒,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引起巨大的資源浪費。秸稈中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少量的木質素,因此可以通過液化技術液化秸稈,將其轉化為生物油,以緩解傳統化石燃料不足以及環境保護的壓力。
以往生物質水熱液化處理生物質過程中,存在消耗大量的溶劑(水或有機溶劑)、產品轉化率低和液化后對環境產生污染等問題。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一種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生物油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環保生物油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生物質原料經粉碎機粉碎并篩分至粒徑小于0.3mm;所述生物質原料為大麥秸稈、玉米秸稈、稻殼或棉花桿;
(2)按質量比20-25:100的比例,將粉碎篩分后的生物質原料與水混合得生物質漿液;或將粉碎篩分后的生物質原料與加水的回用液相混合得生物質漿液;
(3)將生物質漿液在氮氣氣氛下于高壓反應釜中在340-360℃、15-18MPa、攪拌速度為300-350rpm條件下液化反應30-36min;
(4)將步驟(3)獲得的反應液進行固液分離,液相回用于步驟(2);固體用丙酮抽提,過濾,濾液蒸發回收丙酮,得到生物油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方法中采用液化副產物——液相進行回用,用于處理生物質液化,對原料的適應性極強。本發明的方法明顯地減少液化后產生的廢水量,降低廢水處理成本。本發明的液相中溶解的有機物質可以增加液化后生物油的能量密度,與采用水作為溶劑液化時所得的生物油熱值相近。本發明環保、節能。本發明液相循環液化秸稈后,可提高生物油中碳回收率和能量回收率。隨著液相循環次數的增加,循環三次后,生物油中碳原子回收率從58%增加至65%,能量回收率從62%增至7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在此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發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一種環保生物油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生物質原料經粉碎機粉碎并篩分至粒徑0.2mm;生物質原料為大麥秸稈、玉米秸稈、稻殼或棉花桿;
(2)按質量比25:100的比例,將粉碎篩分后的生物質原料與水混合得生物質漿液;或將粉碎篩分后的生物質原料與加水的回用液相混合得生物質漿液;
(3)將生物質漿液在氮氣氣氛下于高壓反應釜中在360℃、18MPa、攪拌速度為350rpm條件下液化反應36min;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歐文成,未經歐文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3827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