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32774.0 | 申請日: | 2017-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9642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08 |
| 發明(設計)人: | 于文靜;周天然;夏寅賁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721 | 分類號: | H04L12/721;H04L12/727;H04L12/741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羅振安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數據傳輸 方法 裝置 | ||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及裝置,屬于通信技術領域。該方法包括:當接收到數據流的第一數據包且第一數據包不是數據流的第一個數據包時,確定第一接收時間與第二接收時間之間的時間間隔,第一接收時間為接收到第一數據包的時間,第二接收時間為接收到第二數據包的時間;獲取數據流的已發送數據量;基于時間間隔與已發送數據量,從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確定第一數據包的傳輸路徑,并通過確定的傳輸路徑傳輸第一數據包。本申請通過時間間隔和已發送數據量來確定第一數據包的傳輸路徑,避免了數據流中大量數據包密集到達時,由于相鄰數據包到達發送端的時間間隔過小而沒有機會重新選擇傳輸路徑的問題,有效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和傳輸路徑利用率。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廣域網中,當進行數據傳輸時,在數據的發送端和接收端之間,往往存在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如果從該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選擇一條傳輸路徑進行數據傳輸,那么,當選擇的傳輸路徑的傳輸性能變差時,則會導致使用該條傳輸路徑傳輸數據的傳輸速率降低,傳輸時間延長,甚至會造成數據丟失。如果從該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選擇至少兩條傳輸路徑進行數據傳輸,那么,當該至少兩條傳輸路徑中的某一條傳輸路徑的傳輸性能變差時,則可以通過其他傳輸性能較好的傳輸路徑來傳輸剩余的數據,有效地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基于上述原因,從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選擇至少兩條傳輸路徑進行數據傳輸的多路徑傳輸方法被廣泛的應用于數據傳輸中。
相關技術中,當采用多路徑傳輸方法對待傳輸的數據流進行傳輸時,發送端可以基于該數據流的接收端確定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其中,發送端和接收端均可以為路由器。之后,發送端可以周期性的主動測量該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的擁塞值,并對該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的擁塞值不斷更新。當發送端接收到該數據流的第一個數據包時,從該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選擇擁塞值最低的傳輸路徑,并通過選擇的傳輸路徑傳輸第一個數據包,之后,當發送端每接收到該數據流中的一個數據包時,確定該數據包到達發送端的時間與該數據流中的前一個數據包到達發送端的時間之間的時間間隔,當該時間間隔大于預設時間閾值時,將該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擁塞值最低的傳輸路徑確定為該數據包的傳輸路徑,并對該數據包進行傳輸;否則,通過前一個數據包使用的傳輸路徑對該數據包進行傳輸。
然而,當該數據流包含有大量的數據包,且大量的數據包中每相鄰的兩個數據包到達發送端的時間間隔均小于預設時間閾值時,那么后到達發送端的數據包就沒有機會重新選擇傳輸路徑進行傳輸,而只能使用與前一個數據包相同的傳輸路徑進行傳輸,也即是,該數據流中的大量的數據包將會只使用一條傳輸路徑進行傳輸,這會使得該條傳輸路徑的數據負載急劇增加,從而導致該數據流的傳輸完成時間增長,與此同時,其他傳輸路徑則會由于得不到充分利用而浪費,降低了傳輸路徑的利用率。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相關技術的數據流傳輸完成時間長且傳輸路徑利用率低的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發送端接收到數據流的第一數據包且所述第一數據包不是所述數據流的第一個數據包的情況下,確定第一接收時間與第二接收時間之間的時間間隔,所述第一接收時間為所述發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數據包的時間,所述第二接收時間為所述發送端接收到第二數據包的時間,所述第一數據包與所述第二數據包為所述數據流中相鄰的數據包,且所述第二數據包在所述第一數據包之前;
所述發送端獲取所述數據流的已發送數據量,所述已發送數據量為所述第一接收時間之前發送的數據量;
所述發送端基于所述時間間隔與所述已發送數據量,從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中確定所述第一數據包的傳輸路徑,并通過確定的傳輸路徑將所述第一數據包傳輸至接收端,所述多條可用的傳輸路徑為所述發送端可用于將所述數據流傳輸至所述接收端的傳輸路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3277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