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實現CA互信的方法、裝置、系統和電子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220298.0 | 申請日: | 2017-04-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96348A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23 |
| 發明(設計)人: | 左敏;劉福文;閻軍智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9/08 | 分類號: | H04L9/08;H04L9/32;H04L29/06;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劉偉 |
| 地址: | 100053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簽發 區塊 電子設備 認證標記 證書請求 通信技術領域 更新存儲 認證通過 實體請求 鏈系統 分配 記錄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實現CA互信的方法、裝置、系統和電子設備,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用以提高實現CA互信的靈活性。本發明的實現CA互信的方法包括:為證書請求方分配待簽發實體證書;向所述系統中的其他CA實體請求對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進行共識;若確定所述其他CA實體對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的認證通過,則向所述證書請求方簽發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在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中包括區塊鏈認證標記,其中所述區塊鏈認證標記為所述區塊鏈系統的標識;更新存儲的區塊鏈記錄。利用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案,提高了實現CA互信的靈活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實現CA互信的方法、裝置、系統和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鑰基礎設施)在信息安全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使用HTTPS((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Layer,超文本傳輸協議安全)訪問安全的網站,還是在數字商務/政務/辦公領域經常用到的電子簽名,都必須有PKI的支撐。
PKI的依賴方在驗證對方證書時,需要構建相應的證書認證路徑,而在路徑中必須有一個信任起點,即信任錨。信任錨通常是被依賴方信任的CA(Certificate Authority,證書權威)的自簽名證書。依賴方的信任錨數量通常是有限的。當對方證書對應的CA自簽名證書不在依賴方的信任錨范圍內時,依賴方就無法構建一個可信的證書認證路徑,也就無法完成基于證書的保密通信或簽名認證等操作。這就引出了CA互信的問題。
在現有的PKI實踐中,解決CA互信問題的方法一般有如下三種:
列表方案:常見的權威列表有工信部《電子認證服務許可證》列表、微軟公司RootCertificate Program維護的列表(也就是預置在Windows操作系統和IE瀏覽器中的CA列表)、以及北美WebTrust認證的列表等。
CA交叉認證方案(網狀結構):一個CA通過為其他CA簽發證書的方式,使得信任自己的依賴方能與其他CA的證書持有者達成互信。
橋CA方案(星型結構):引入橋CA作為其他CA互信的中介,兩個CA分別與橋CA雙向交叉認證后,這兩個CA之間也達成了互信。
但是,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
列表方案對依賴方有較高要求(有專業的判斷能力、能夠合理配置自己的信任錨),且權威列表本身的維護代價較高。CA交叉認證方案類似現實生活中集團平等合作的信任關系。當CA數量較少時可以很好地解決CA互信問題,但大量CA兩兩進行交叉認證時,就會形成復雜的網狀結構,使證書認證路徑變長甚至形成環路,而且證書策略(CP)經過多次映射之后會使證書用途大大受限。橋CA方案類似現實生活中行業協會中介的信任關系,CA數量較多時可以避免兩兩交叉認證的弊端,但橋CA運營方的選擇是個難題,它的可信程度直接決定了互信關系的可靠程度。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實現CA互信的方法、裝置、系統和電子設備,以提高實現CA互信的靈活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實現CA互信的方法,應用于CA互信系統;所述CA互信系統包括:至少三個CA實體,各CA實體組成點到點P2P網絡并形成區塊鏈系統;各CA實體中存儲有區塊鏈記錄,用于記錄對實體證書的操作記錄;所述方法應用于CA實體,包括:
為證書請求方分配待簽發實體證書;
向所述系統中的其他CA實體請求對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進行共識;
若確定所述其他CA實體對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的共識通過,則向所述證書請求方簽發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在所述待簽發實體證書中包括區塊鏈認證標記,其中所述區塊鏈認證標記為所述區塊鏈系統的標識;
更新存儲的區塊鏈記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未經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2029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