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黃酮類化合物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203117.3 | 申請日: | 2017-03-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77021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2 |
| 發明(設計)人: | 陳志遠 | 申請(專利權)人: | 陜西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76 | 分類號: | G01N21/76;G01N27/447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專利事務所 61214 | 代理人: | 楊璐 |
| 地址: | 723001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酮類 化合物 毛細管 電泳 電化學 發光 檢測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黃酮類化合物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向黃酮化合物標準品母液中加醋酸鹽緩沖液,用分光光度計對其波譜掃描得到對照組圖;分別用五種胺鹽與黃酮化合物標準品母液在醋酸鹽緩沖液中反應,用分光光度計波譜掃描反應物,將結果與對照組圖比較;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池中加入聯吡啶釕電化學發光液,經循環伏安法檢測得電化學發光基準圖;在五個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池中加入聯吡啶釕電化學發光液并加入五種溶液,經循環伏安法檢測得五種對照圖,經對比得到電化學發光信號最強的叔胺衍生化反應試劑;在進行后續處理完成檢測。本發明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具有樣品消耗少及分析結果不受樣品氧化干擾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化合物檢測方法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黃酮類化合物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類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結構的化合物,它們分子中有一個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堿性,能與強酸成鹽,其羥基衍生物多具黃色,故又稱黃堿素或黃酮。黃酮類化合物在植物體中通常與糖結合成苷類,小部分以游離態(苷元)的形式存在。絕大多數植物體內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黃酮類化合物中有藥用價值的化合物很多,如:向天果、槐米中的蘆丁和陳皮中的陳皮苷,均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壓和腦溢血。由銀杏葉制成的舒血寧片含有黃酮和雙黃酮類,主要用于冠心病及心絞痛的治療。全合成的乙氧黃酮又名心脈舒通或立可定,有擴張冠狀血管、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許多黃酮類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及抗菌的活性,還能護肝、可解肝毒、抗真菌,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技術(英文名稱為: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簡稱:CE-ECL)兼有CE微量(即樣品消耗量少)、迅速、高效和ECL高選擇性及高靈敏性(檢測限可達10-12-10-18mol/L)等特點。聯吡啶釕(Ru(bpy)32+)電化學發光是一種高靈敏度的檢測手段,其技術簡單、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分析控制性強,無須外加光源及分光系統,避免了雜散光和光源不穩定的影響。聯吡啶釕(Ru(bpy)32+)與CE-ECL聯用技術是兼備高效電泳分離和靈敏電化學檢測的一種極具應用潛力的新型分析技術。胺類化合物在聯吡啶釕(Ru(bpy)32+)體系中具有良好的電化學發光效應。近年來,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被廣泛應用于含氨基團物質和胺類藥物的研究。
就現有技術而言,黃酮類化合物的分析檢測通常是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譜及液相質譜聯用等技術,但這些方法普遍存在樣品消耗量大的問題,無法對某些特殊珍貴的微量樣品進行分析檢測。而采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技術對黃酮類化合物進行檢測分析則具有檢測限低、樣品消耗少及分離效率高的技術優勢。另外,黃酮類化合物普遍存在化學性質不穩定的特點,容易在樣品分析或儲藏過程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導致分析結果不準確,而將黃酮類化合物衍生為穩定的叔胺類化合物,能降低樣品氧化造成的分析結果不準確的風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黃酮類化合物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具有檢測限低、樣品消耗少及分離效率高的優點。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方法,具體按照以下步驟實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陜西理工大學,未經陜西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20311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