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破窗裝置、公共客車應急破窗系統及破窗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710196433.2 | 申請日: | 2017-03-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653942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唐超成;黃其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興舞消防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2B3/00 | 分類號: | A62B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正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楊春女 |
| 地址: | 518106 廣東省深圳市光***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裝置 公共 客車 應急 系統 方法 | ||
1.一種破窗裝置,應用于公共客車上,其特征是,包括安裝于車窗(9)附近的底座(6)、轉動連接于底座(6)上的氣動自動破窗器(8)、設置于底座(6)上并用于響應于一第一控制指令以驅動所述氣動自動破窗器(8)朝向遠離車窗(9)的方向轉動的第一驅動裝置、豎立滑動安裝于車窗(9)底壁內的擋玻板(13)和安裝于車窗(9)底壁內并用于響應于一第二控制指令以驅動所述擋玻板(13)沿豎立方向從車窗(9)底壁內滑出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擋玻板(13)包括底板(14)和轉動連接于所述底板(14)的頂側的轉動板,所述底板(14)的頂側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轉動板朝向背離車窗(9)的方向轉動的限位板(15),所述轉動板包括第一板體(16)和第二板體(17);所述第一板體(16)與第二板體(17)轉動連接,并且連接點低于所述限位板(15)的高度,所述第二板體(17)包括外框體和沿外框體的寬度方向架設于外框體內側的若干支撐板(19);所述支撐板(19)的兩端通過轉軸(20)與外框體轉動連接,并且其中一端上的轉軸(20)穿過外框體的壁體并延伸至外框體的外側;所述轉軸(20)延伸出外框體的外側的一端垂直固定連接有調整臂(21),調整臂(21)的端部設置有連接部;所述第一板體(16)的外側且靠近第二板體(17)的位置設置有固定扣(23);第二板體(17)上設置有導線扣(22);所述固定扣(23)上連接有拉繩,所述拉繩的另一端穿過導線扣(22)后依次與每一調整臂(21)上的連接部連接;當第二板體(17)相對于第一板體(16)呈水平狀態時,所述支撐板(19)相對于外框體呈水平設置。
2.一種公共客車應急破窗系統,其特征是,包括控制器(1)、儲氣罐(2)以及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破窗裝置;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第二驅動裝置均與控制器(1)電連接,以分別接收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第二控制指令;所述氣罐(2)的出氣口連接有電磁閥(3);所述氣動自動破窗器(8)的進氣口通過氣管(5)與電磁閥(3)連接;所述電磁閥(3)的控制端與控制器(1)電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公共客車應急破窗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底座(6)上設置有用于檢測偏轉臂(7)位置的位置檢測組件,所述位置檢測組件與控制器(1)電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公共客車應急破窗系統,其特征是,所述車窗(9)的側壁內安裝有用于檢測所述車窗(9)是否破裂的車窗檢測組件;所述車窗檢測組件包括對立設置于車窗(9)的玻璃(32)的兩側邊緣,并以車窗(9)的玻璃(32)為導光介質的光發射器(29)和光接收器(30);所述光發射器(29)、光接收器(30)均與控制器(1)電連接;所述氣動自動破窗器(8)的進氣口連接有電磁切換閥(28),所述電磁切換閥(28)與控制器(1)電連接。
5.一種基于權利要求4所述的公共客車應急破窗系統的破窗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S1:乘客操作控制器(1)以控制第一電磁閥(3)開通,使氣罐(2)內的高壓氣體進入到氣動自動破窗器(8)以驅動其動作;
S2:控制器(1)根據從車窗檢測組件接收到的檢測信號判斷車窗(9)是否成功破裂;若是,則進入S3;若否,則控制電磁切換閥(28)反復動作一次;
S3:控制器(1)向第一驅動裝置發送第一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一驅動裝置驅動氣動自動破窗器(8)朝向遠離車窗(9)的方向轉動;
S4:控制器(1)根據從位置檢測組件接收到的檢測信號判斷氣動自動破窗器(8)是否轉動到預定位置;若是,則進入S5;
S5:控制器(1)向第二驅動裝置發送第二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二驅動裝置驅動擋玻板(13)從車窗(9)的底壁中滑出;
S6:乘客朝向車窗(9)外側推動擋玻板(13)上的轉動板,以使其轉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興舞消防設備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興舞消防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96433.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