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植物栽培模型及栽培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710190807.X | 申請日: | 2017-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8043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清明;馮建海;羅仁革;康超勇;周海辰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G17/06 | 分類號: | A01G17/06;A01G17/08;A01G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467 | 代理人: | 劉小靜 |
| 地址: | 628017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植物 栽培 模型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植物栽培模型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李是世界上重要的核果類果樹種類之一,也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果樹之一。2009年,我國李總產量為534.3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0.3%。在李的栽培歷史上,形成了以自然開心形、主干疏層形和細長紡錘形3種主要的樹形結構。在家庭式果園中,這些樹形結構能夠靈活地通過精耕細作來適應李樹的生長規律,保障年年豐產,但難以適應機械化操作。近年來,隨著連片的大面積現代果園井噴式發展,農村勞動力短缺、僅存勞動力難以掌握現代果園管理技術等問題日益顯現。解決勞動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走果園機械化道路,這就必然需要一種新型栽培模型來適應果園機械化。“Y”字形李棚架栽培模型是一種精確控制李樹樹形結構的栽培模型,能夠適應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機械在園區作業,節省勞動力,提高作業效率,并在一致化的過程管理中產出一致性高的果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植物栽培模型及栽培方法,結構簡單,使用便捷,適用于果園機械化作業。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植物栽培模型,包括樹形結構,所述樹形結構包括主干、一對主枝、以及多個側枝,所述主枝設置在主干的頂部,且主枝與主干構成“Y”形骨架,所述側枝設置在主干的頂部,且均勻設置在主枝的兩側,側枝與主枝構成扇面。
進一步地,其還包括架型結構,所述架型結構包括棚架線,所述棚架線用于分別固定主枝和側枝。
進一步地,所述主干與扇面之間的夾角為20~50°,所述夾角為主干與扇面間較小的夾角。
更進一步地,所述主干與扇面之間的夾角為30~40°。
進一步地,所述樹形結構包括8~12條側枝。
進一步地,所述側枝與相鄰側枝的夾角、側枝與相鄰主枝之間的夾角分別為5~20°。
進一步地,所述主枝與主干的最高點的高度比為4~6:1。
上述植物栽培模型為果樹的栽培模型。
進一步地,上述植物栽培模型為李樹的栽培模型。
一種植物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苗木培養至40~60cm高度,摘心定干,作為主干繼續培養;
S2.在苗木40~60cm高度處,預留2個呈對側關系的飽滿芽作為主枝,通過摘心定干方式培養飽滿芽;
S3.在主枝兩側、沿主枝基部自下而下均勻培育多條側枝,使主枝與側枝構成扇面;
S4.待主枝、側枝分別培育至200~240cm高度時,將同一側的主枝、側枝分別固定在同一水平線上;
S5.待主枝、側枝分別培育至250cm高度時,分別將主枝、側枝進行短截,然后進行投產。
進一步地,所述苗木按照200cm×400cm的株行距進行栽培,在定植線150cm處正上方架設有220cm高的棚架線,所述棚架線用于固定主枝和側枝。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2中扇面與地面的夾角為50~60°。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S2中,飽滿芽連線與行向垂直
上述植物栽培方法,用于栽培李。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一是枝條均勻排布,將枝條近等距離固定于棚架線上,能夠充分利用光照;二是枝干分層管理,便于田間觀測和操作;三是枝條整齊排布,能夠適應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設備進行花果管理和樹形管理;四是枝條對稱排布,能調節樹體營養在空間上達到平衡,避免個別枝條徒長或虛旺,對促進植物栽培,提高管理效率,增加果樹產量均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植物栽培模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植物栽培模型棚架示意圖;
圖中,1-主干,2-主枝,3-側枝,4-棚架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植物栽培模型,包括樹形結構,所述樹形結構包括主干1、一對主枝2、以及多個側枝3,所述主枝2設置在主干1的頂部,且主枝2與主干1構成“Y”形結構,所述側枝3設置在主干1的頂部,且側枝3均勻設置在主枝2的兩側,側枝3與主枝2構成扇面。
具體地,其還包括架型結構,所述架型結構包括棚架線4,所述棚架線4用于分別固定主枝2和側枝3。
具體地,所述主干1與扇面之間的夾角為20~50°。
優選地,所述主干1與扇面之間的夾角為30~4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未經廣元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71019080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